光学仪器专家王家骐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日期:2005-12-21     来源:仪表信息网    评论:0    
    王家骐 光学仪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2月生于江苏苏州。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6年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学位。现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长、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机械分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大型光学精密仪器设计、空间对地图像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及总体误差理论分析。研究和开发了我国重大和重点工程需求的多种型号的大型、高集成度和高精密度的光学和光电仪器,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有关领域的技术水平。

    伴随着“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上天,王家骐的名字享誉了航天界。今年65岁的他,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工作在我国航天科技领域前沿,为提高我国航天有效载荷研制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争光!”这是少年时代王家骐的梦想。为此,他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1966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生的学业、留所工作至今,曾任所长、所总工程师。提起王家骐,同事们都说:“王老师工作起来,有一股子钻劲,有一种忘我的拼搏精神。”王家骐坦言:“这是搞科研必备的素质。每当我们接受了一个新任务,无论困难、压力多大,我们都必须完成好,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凭着这股钻劲、韧劲和拼搏精神,他带领课题组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一项又一项科研重任。

    30年来,王家骐致力于探索光学信息获取技术研究的前沿,结合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光学精密仪器的研制工作,对两类典型的有效载荷总体设计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型号的光电测控仪器和航天有效载荷,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项项成就记录了王家骐30多年的追梦历程。回首30多年的航天科研路,因过度辛劳而满头银发的王家骐,脑子里像过电影一般。他告诉记者:“从1968年至今,可以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儿:1986年以前,我干地面设备、光学精密仪器;近年来,我搞空间的大型有效载荷。”但30多年来,他搞一样成一样,科学奖拿了一项又一项。

    60年代末,他主持研制某型号光电测控仪,仅用两年时间就研制成两台样机,并通过了鉴定,1978年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1976年,又主持光电测控仪二型研制,使其性能进一步提高并通过鉴定,1981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0年,主持光电测控仪正样研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关键,经得起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他主持研制星敏感器和星光仿真器。经过3年的研究探索,完成研制任务,装备了有关实验室,1991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至今,他带领科研群体建立的长春光机所航天有效载荷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基地,目前承担了多项预研工作,在国内享有盛名。

    面对事业上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他谦逊地说:“这些成果凝结着我们长春光机所几代人的心血,得益于国家、省及长春市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我一起苦熬了多年的课题组成员们。他们让我感动,我欠他们的太多了!”提起“神五”、“神六”飞天,提起和自己一起日夜苦战的同伴们,他的眼睛一次次地湿润了……他说:“多年来,我们没有过过星期六、星期日,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

    ‘十一’都不放假。在我们这群人的脑子里,压根就没有休息的概念。这么多人跟我一块干,这么累,而且还没有加班费,我真过意不去。他们真是好样的。”多年磨一剑,其中有太多的酸甜苦辣,都被成功的、喜悦的泪水冲淡了。

    王家骐长舒了一口气,对记者说出了心里话:“成功了,‘神五’、‘神六’应用系统准确无误,我们悬着的心才落下来。这么多年没有白干啊,我们心里轻松了”

    如今,王家骐正带领他的课题组,继续致力于神舟七号、八号飞船应用系统性能更加卓越的航天有效载荷研制。王家骐的任务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