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讨论中国光电子产业发展五大话题(五)

   日期:2005-12-23     来源:中国电子报    评论:0    

 

特邀嘉宾

  陈良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电子器件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周立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光学学会理事长

  周炳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戚康男 北京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陈向真 国家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韩建忠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理事长

  徐绍敏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信息产业管理处处长

  唐良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刘景明 长春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国庆 上海金桥大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光电子行业协会秘书长

  吴正东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市场分析师

  李玉璋 惠州市中科光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庞春霖 清溢精密光电(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梁秉文 南京汉德森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积珍 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

 话题五:"光谷"

  ●错位竞争 共同发展

●注重聚集效应 避免一哄而上

  徐绍敏

  我国几个主要光电子产业园区、基地已基本形成,已有一部分的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入驻,形成了互动发展的机制。但与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认为首先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待加强,产业规模有待壮大,产业链建设有待完善。特别要避免的是像微电子产业一样,不考虑产业集聚现状和当地实际情况,拼土地拼税收一哄而上,造成资源分散。

  周立伟

  目前,地方对"光谷"(光电子产业园区、光电子产业基地)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性,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加速发展光电子产业的热潮。据我了解,目前已经有10多个"光谷"(光电子产业园区、光电子产业基地)。总的说来,这是件大好事。关于"光谷"基地的建设,我想到的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因地制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发挥地方上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其次,在建设中,要妥善处理上游、中游、下游的衔接问题。第三,在技术引进上,要走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道路。第四,重视光电子产业基地的"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要做到拥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提供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高水平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光电子科技创新和产业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陈向真

  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将能形成较好的产业链,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政府招商引资,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市场规模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制约,过多的产业园区的建设,无法吸引足够的企业,有时为了吸引外资,地方政府给出过度的优惠政策,结果是浪费了资源,地方财政收入并没有大的改善,事与愿违。所以,国家、省、市三级在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一定要科学合理,避免出现为争取国外企业进入园区而出让过多的利益。对于有发展优势的产业园区,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兼并,使兼并和被兼并的企业都得到好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发展。在我参加的国家、省、市的相关产业的规划制定和讨论中发现,在国家级的规划中,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很少考虑国外企业的计划以及对我国规划的影响。地方政府在考虑产业发展时,则在对外招商引资方面考虑得较多。这样一来国家规划的实施载体和地方规划的实施载体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制定相关政策、科研方向、产业布局等内容时,可能导致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甚至多年之后可能会造成结构性风险,这一点国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庞春霖

  前几年受光电子产业高潮的影响,国内各个地区纷纷上马各种光电子产业基地,我们的"光谷"建设与其他产业一样,也存在着跟风、重复建设和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三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国内,有些地区不是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出发,冷静地结合自身资源特点而判断其产业重心,而是时髦什么则跟着建设什么。把高科技产业当作成"超级女生"似的流行文化去对待,这样除了在土地上插几面旗帜,围一道围墙,之后就很难做出什么实际的业绩。因此,无论国家还是地方,我认为规划与建设"光谷"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出发:首先从民生、技术、市场、信息等几个角度考虑合适的地点。因为光电子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对人才的依赖性很强,所以要建设一个可靠而实际的"光谷"就必须先从人的角度出发。

因此,选择光谷建设的地点,除了考虑高科技产业人才对企业与工作的一般要求外,也必须对其周围的生活、社会环境、城市文化等进行综合考虑。其次,从全局考虑产业配套和"光谷"配置。要明确"光谷"的作用是对影响整个产业技术水平与发展的核心部分,例如基础材料、器件等重点支柱产业进行扶持,以打造中国光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一个单纯的配套加工区。另外,对整个产业进行有效布局,确定不同"光谷"所从事的重点项目,对重复上马的项目进行压缩,以避免匮乏的资源更加分散,并造成国内企业同质化竞争,自相残杀、浪费资源。同时建立配套的产业链建设,以形成"光谷"的规模效应与产业效应。第三,引导"光谷"建设由单纯引进向核心自主的方向发展。

  梁秉文

  在"光谷"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雷同现象非常严重,各个地方都不约而同地瞄准了光电器件、光通信和光显示等几个热点产业,同时为了追求规模,都把发展重点放在了整机产业上,并没有立足于自身的特点、特色、特长,给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留下了隐患。

  作为新兴产业,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在规划和建设"光谷"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首先,错位竞争,共同发展。国家层面上的规划,必须将各个地方的"光谷"根据当地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特色,相互促进,避免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分依赖优惠政策,产业上形成恶性竞争。其次,各地方在规划"光谷"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光电子产业群,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和规模经济,促进光电子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第三,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良好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产业发展环境。"光谷"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土地规划上,关键是要形成光电子人才、资金、技术聚集的磁场效应。第四,加大力度支持和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企业发展,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比例逐年增加,最后达到以自主研发为主的目的。

  关积珍

  对我国各地"光谷"(光电子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个人观点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全国各地建设"光谷"的现象,说明光电子技术得到了社会广泛的重视,政府和产业界对光电子的产业化发展和趋势都有比较高的热情,这是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各地"光谷"的建设,也存在"追风"的问题。光电子技术包括了多个技术领域,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同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对相关的基础产业、技术研发、产业配套等产业综合环境要求有巨大差异。

  目前我国各地的"光谷",有些地方实际上缺乏认真客观的分析,发展的主导领域和方向不明确,对光电子技术产业在规模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高起点要求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搞不好会半途而废。另外,"光谷"的发展有地方政府力主、企业捧场投资建设、产品技术低门槛等迹象。国家对于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应从总体上客观分析我国目前的研发水平和产业化能力,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战略措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上,应协调资源,从战略高度组织协同攻关和产业布局,进行产业培育。对于一般技术领域,合理引导,规范产业发展,对于各地"光谷"应有重点和侧重,资金、政策的扶持要择优分配。

  刘景明

  就目前各地区的科技产业园、产业化基地的建设而言,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作为光电子产品基础全彩发光材料和芯片领域,技术难度较大,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且投资风险较大,仅仅靠企业自有资金或自行投资,无论是资金压力还是投资风险,企业都难以承受;产品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尚不能满足产品结构升级的需求,一些特种专业技术亟待突破;个别企业急于求成,项目引进技术起点低,无核心技术,处于低水平重复,产品出来后根本没有竞争力,按国家行业规划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此,快速健康发展光电子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对光电子产业发展重要性予高度重视,发挥区域的专业优势,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和指导一批重点地区、重点基地或重点企业(或研究机构),规划更要"干预",避免一哄而上和无序竞争,使国家、地方政府动作协调一致,扶持重点企业(或研究机构)和重点项目,开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加速器,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地方政府要支持更要"干预",加强项目监管力度,把国家光电子产业化基地建设好。

  戚康男

  我国建设"光谷"的大方向当然是正确的,但必须发挥国家宏观规划调控的优势,充分调动地方运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每个"光谷"的远景和主攻方向,集中精力建设好有限的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谷",各谷有所侧重,才有可能在世界同行中举足轻重,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光谷"的活力,首先要"以人为本",营造主动吸引优秀人才的动态机制以及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次要建立灵活的风险资本投资机制;再次要构筑具有超常自主创新活力的文化氛围。我衷心希望中国的"光谷"不仅是"光电子谷",也是名副其实的"光明之谷"。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