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船 商业航天时代的探路者

   日期:2012-10-15     评论:0    
核心提示: 当地时间2012年10月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美国私营的SpaceX公司使用猎鹰9号火箭再次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飞船,搭载453.6公斤货物。10月,该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成为首艘向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的商业航天飞船。

  当地时间2012年10月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美国私营的SPACeX公司使用猎鹰9号火箭再次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飞船,搭载453.6公斤货物。10月,该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成为首艘向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的商业航天飞船。


龙飞船 商业航天时代的探路者

 

  在这批飞向太空的货物中,有一小冰柜的冰激凌。对常年生活工作在太空的宇航员来说,冰激凌是来自地球的珍贵礼物。当然,“龙”飞船正式承担向空间站运货任务,值得关注的并非只有甜美的太空冰激凌,它的升空,意味着自NASA的航天飞机退役后,来自民间的商业航天企业,开始具备向国际空间站输送补给货物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道让人心情舒畅的美味“冰激凌”。

  现实版“钢铁侠”

  SpaceX的首席执行官艾伦·马斯克曾说,他的终极目标,是要让人类在火星上定居。

  马斯克从小就展露出科学和商业天赋,才12岁,就凭开发的一款“太空入侵”电脑游戏程序,赚得500美元。毕业后,他进入硅谷创业。他创办了x.com,即著名的在线支付系统PayPal的前身。5年后,他以15亿美元的价格将“PayPal”卖给了eBay,时年仅30岁。马斯克用这笔钱创建了三家公司:SpaceX、特斯拉电动汽车(TeslaMotor),以及从事太阳能产业的阳光城(SolarCity)。

  某种程度上,马斯克是好莱坞电影《钢铁侠》中的主角托尼·史塔克的“现实版”,事实上,《钢铁侠》第二部的部分镜头,就是在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位于加州的总部厂区拍摄的。该剧导演也承认,饰演“钢铁侠”的小罗伯特·唐尼在构思角色时,就是从马斯克的创业经历中获得灵感。马斯克曾说:“我没有穿着能飞到接近太空的钢铁服,但是我想我们能造出飞到太空的巨大火箭。”

  SpaceX公司于2002年成立,当时,私营太空公司寥寥无几。马斯克的想法则很明确:要打造更轻便、精简的火箭推动器,改变整个火箭领域。事实上,他做到了。

  其他航天公司也开展太空搭载业务,但都是通过发射卫星进入地球轨道,而马斯克已经研制成功了两个火箭和一艘飞船,分别是“猎鹰1号”和“猎鹰9号”火箭以及“龙”飞船。它们可以飞行,导航,漫游,对接,可以搭载一名宇航员,而且探索范围达到了宇宙深处。SpaceX这家民营企业,仅仅用10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主权国家才能做到的事情。

  SpaceX成功的秘诀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创新的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时,SpaceX的目标,是将航天运输的成本降到最低,该公司在其官网上明码标价,称会给顾客最实惠的价格。比方说,为了节省成本,SpaceX没有买新的经纬仪,而是从ebay上买了一个二手货,省下2万5千美元。在实验时,火箭的第一截按设计要求是可部分回收的。由于设备会降落到海里,正常情况下,雇一个专业的火箭打捞公司要25万美元,但该公司通过不断讨价还价,最终和一家叫tug-and-barge的公司签订协议,只花6万美元就完成了打捞。

  IT精英玩转太空

  想象一下,飞船和火箭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是西装革履,而是大多衣着随便,穿着T恤,牛仔裤,甚至短裤。这是一幅多么有趣的场景啊。其实,不仅是马斯克,眼下还有许多国IT人士投身于航天产业,筑梦太空。

  美国加州南部,有一个坐落在沙漠旁边的小镇——莫哈维,在小镇入口有一块地标牌,上书醒目大字:“欢迎来到莫哈维:通往太空的通道!”在莫哈维,一群新的太空公司正在聚集,这有点类似当年IT人士往硅谷聚集的场景,更有趣的是,这儿聚集的太空梦想人,有很多都是IT业的“神人”。

  “这很像当年的硅谷效应,”莫哈维航天航空港首席执行官斯图亚特·韦特说,今天,这儿已经聚集了10多家太空探索初创公司和他们的灵魂人物,除了维珍公司的大老板,著名的太空迷理查德·布兰森之外,更多的是IT业的大亨们。

  热衷于民营航天的人时常谈论太空旅行,其实,有钱人是否真的愿意在太空度假也难说,因为价格可能太高。但如果真的有这种需求,那么这些私人公司打造出了有钱的异想天开者所需的装备,就有机会利用他们的太空旅游癖来赚一笔了。

  在莫哈维航天航空港,微软联合创办人保罗·艾伦开创的太空公司,就专门立足于开发一种新型的双机身航天器,它的机翼长度超过一个足球场的长度,可以携带一枚火箭进入大气层,再用火箭自带的推动器继续将其送入轨道。若研发成功,就可以不再使用庞大且昂贵的火箭发射台了。

  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则开创了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该公司致力于设计一种类似胶囊的新型轻便火箭——“新牧羊人”,以便花更少的钱,让普通人也能进入太空。

  更为引发媒体轰动的,则是谷歌公司创始人拉里·佩奇、艾瑞克·斯密德,以及大导演卡梅隆一起投资的“行星资源公司”。在大胆创新这个角度上,这家公司比别家走得都要远——去小行星采矿。卡梅隆的电影《阿凡达》,讲述的正是人类在潘多拉星球上采矿的故事。

  行星资源公司认为,近地小行星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适合采矿。他们将主要立足两类资源:水,以及铂金、钯等稀有金属。这两者在地球上都很有用,也可以减少未来太空旅行的花费。比如,水可以分解成可做燃料的氢,可呼吸的氧,铂金可以用在电子组件上。

  不过,对此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专家就说,这无非是淘金热的现代版,可以写成经典的科幻小说故事了,不现实。因为这项计划可能要花费巨资,而且即使投资者的计划真的可以实现,届时铂金、钯等稀有金属将会因不再稀有而迅速贬值。

  商业公司全程参与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营航天并非今日才有。美国作为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军国家,完成了人类的首次登月,主导了国际空间建设。但在这些成就背后,美国政府所领导的美国宇航局(NASA)最多只能算做“最佳导演”,美国的众多商业公司才是这场航天大秀中的主要演员,正是这些“民企”的百花齐放,才奠定了今天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地位。

  NASA本身从未涉及过火箭或飞船制造领域,而是交由波音公司和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承包商来负责实际设计和建造工作。SpaceX与之前的区别,在于资金使用方式大不同。按照以往惯例,NASA招标项目时,一般采用“成本加成”合同,在该方式下,NASA所承诺的支付包括火箭的建造费用(即“成本”)以及其所保证的利润(即“加成”),也就是所谓“旱涝保收型”。而以SpaceX为代表的新型合作模式,则是基于固定成本法获得收入,即NASA在招标后支付这些公司一笔固定资金,如果研制成本超支,则由投标公司自己承担。当然,在承担风险的同时,这些企业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和投入也能获得巨大的回报。波音公司致力于将为NASA开发X系列实验航天飞机时研发的机翼技术商业化。混合翼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计划作为航天试验投入的研发费用约4100万美元。之后波音公司将该技术用于波音民用客机,根据NASA的2010年度报告,仅通过改造机翼这一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就节省了20亿加仑的航空燃油,相当于省下40亿美元。更低的能耗和成本,使得波音公司在竞争具有了更大的优势。而其它参与航天计划的商业公司,也都成为了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

  去年,美国宣布航天飞船正式退役,曾引发人们的不少感慨。但是,当时就有专家向记者表示,航天飞机谢幕,表面上看似乎是美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挫折,但从航天产业的角度看,这几乎就是一次“输血”式发展到“造血”式发展的航天产业大跨越,对未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让更多优秀的航天人才和技术,加速流向美国已经基本成熟的航天产业。而随着近年来私人投资的载人飞船相继问世,美国在航天产业民间化、商业化的竞争中,又一次居于垄断和领先的位置。

  10月10日,龙飞船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不过,此前也一度传来SpaceX的火箭由于故障进入了错误轨道的消息。SpaceX表示,即使失去2个引擎,仍然可以到达预定轨道。由此可见,探索太空的道路充满了艰辛,挑战和机遇并存。

  当地时间2012年10月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美国私营的SpaceX公司使用猎鹰9号火箭再次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飞船,搭载453.6公斤货物。10月,该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成为首艘向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的商业航天飞船。

  在这批飞向太空的货物中,有一小冰柜的冰激凌。对常年生活工作在太空的宇航员来说,冰激凌是来自地球的珍贵礼物。当然,“龙”飞船正式承担向空间站运货任务,值得关注的并非只有甜美的太空冰激凌,它的升空,意味着自NASA的航天飞机退役后,来自民间的商业航天企业,开始具备向国际空间站输送补给货物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道让人心情舒畅的美味“冰激凌”。

  现实版“钢铁侠”

  SpaceX的首席执行官艾伦·马斯克曾说,他的终极目标,是要让人类在火星上定居。

  马斯克从小就展露出科学和商业天赋,才12岁,就凭开发的一款“太空入侵”电脑游戏程序,赚得500美元。毕业后,他进入硅谷创业。他创办了x.com,即著名的在线支付系统PayPal的前身。5年后,他以15亿美元的价格将“PayPal”卖给了eBay,时年仅30岁。马斯克用这笔钱创建了三家公司:SpaceX、特斯拉电动汽车(TeslaMotor),以及从事太阳能产业的阳光城(SolarCity)。

  某种程度上,马斯克是好莱坞电影《钢铁侠》中的主角托尼·史塔克的“现实版”,事实上,《钢铁侠》第二部的部分镜头,就是在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位于加州的总部厂区拍摄的。该剧导演也承认,饰演“钢铁侠”的小罗伯特·唐尼在构思角色时,就是从马斯克的创业经历中获得灵感。马斯克曾说:“我没有穿着能飞到接近太空的钢铁服,但是我想我们能造出飞到太空的巨大火箭。”

  SpaceX公司于2002年成立,当时,私营太空公司寥寥无几。马斯克的想法则很明确:要打造更轻便、精简的火箭推动器,改变整个火箭领域。事实上,他做到了。

  其他航天公司也开展太空搭载业务,但都是通过发射卫星进入地球轨道,而马斯克已经研制成功了两个火箭和一艘飞船,分别是“猎鹰1号”和“猎鹰9号”火箭以及“龙”飞船。它们可以飞行,导航,漫游,对接,可以搭载一名宇航员,而且探索范围达到了宇宙深处。SpaceX这家民营企业,仅仅用10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主权国家才能做到的事情。

  SpaceX成功的秘诀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创新的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时,SpaceX的目标,是将航天运输的成本降到最低,该公司在其官网上明码标价,称会给顾客最实惠的价格。比方说,为了节省成本,SpaceX没有买新的经纬仪,而是从ebay上买了一个二手货,省下2万5千美元。在实验时,火箭的第一截按设计要求是可部分回收的。由于设备会降落到海里,正常情况下,雇一个专业的火箭打捞公司要25万美元,但该公司通过不断讨价还价,最终和一家叫tug-and-barge的公司签订协议,只花6万美元就完成了打捞。

  IT精英玩转太空

  想象一下,飞船和火箭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是西装革履,而是大多衣着随便,穿着T恤,牛仔裤,甚至短裤。这是一幅多么有趣的场景啊。其实,不仅是马斯克,眼下还有许多国IT人士投身于航天产业,筑梦太空。

  美国加州南部,有一个坐落在沙漠旁边的小镇——莫哈维,在小镇入口有一块地标牌,上书醒目大字:“欢迎来到莫哈维:通往太空的通道!”在莫哈维,一群新的太空公司正在聚集,这有点类似当年IT人士往硅谷聚集的场景,更有趣的是,这儿聚集的太空梦想人,有很多都是IT业的“神人”。

  “这很像当年的硅谷效应,”莫哈维航天航空港首席执行官斯图亚特·韦特说,今天,这儿已经聚集了10多家太空探索初创公司和他们的灵魂人物,除了维珍公司的大老板,著名的太空迷理查德·布兰森之外,更多的是IT业的大亨们。

  热衷于民营航天的人时常谈论太空旅行,其实,有钱人是否真的愿意在太空度假也难说,因为价格可能太高。但如果真的有这种需求,那么这些私人公司打造出了有钱的异想天开者所需的装备,就有机会利用他们的太空旅游癖来赚一笔了。

  在莫哈维航天航空港,微软联合创办人保罗·艾伦开创的太空公司,就专门立足于开发一种新型的双机身航天器,它的机翼长度超过一个足球场的长度,可以携带一枚火箭进入大气层,再用火箭自带的推动器继续将其送入轨道。若研发成功,就可以不再使用庞大且昂贵的火箭发射台了。

  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则开创了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该公司致力于设计一种类似胶囊的新型轻便火箭——“新牧羊人”,以便花更少的钱,让普通人也能进入太空。

  更为引发媒体轰动的,则是谷歌公司创始人拉里·佩奇、艾瑞克·斯密德,以及大导演卡梅隆一起投资的“行星资源公司”。在大胆创新这个角度上,这家公司比别家走得都要远——去小行星采矿。卡梅隆的电影《阿凡达》,讲述的正是人类在潘多拉星球上采矿的故事。

  行星资源公司认为,近地小行星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适合采矿。他们将主要立足两类资源:水,以及铂金、钯等稀有金属。这两者在地球上都很有用,也可以减少未来太空旅行的花费。比如,水可以分解成可做燃料的氢,可呼吸的氧,铂金可以用在电子组件上。

  不过,对此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专家就说,这无非是淘金热的现代版,可以写成经典的科幻小说故事了,不现实。因为这项计划可能要花费巨资,而且即使投资者的计划真的可以实现,届时铂金、钯等稀有金属将会因不再稀有而迅速贬值。

  商业公司全程参与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营航天并非今日才有。美国作为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军国家,完成了人类的首次登月,主导了国际空间建设。但在这些成就背后,美国政府所领导的美国宇航局(NASA)最多只能算做“最佳导演”,美国的众多商业公司才是这场航天大秀中的主要演员,正是这些“民企”的百花齐放,才奠定了今天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地位。

  NASA本身从未涉及过火箭或飞船制造领域,而是交由波音公司和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承包商来负责实际设计和建造工作。SpaceX与之前的区别,在于资金使用方式大不同。按照以往惯例,NASA招标项目时,一般采用“成本加成”合同,在该方式下,NASA所承诺的支付包括火箭的建造费用(即“成本”)以及其所保证的利润(即“加成”),也就是所谓“旱涝保收型”。而以SpaceX为代表的新型合作模式,则是基于固定成本法获得收入,即NASA在招标后支付这些公司一笔固定资金,如果研制成本超支,则由投标公司自己承担。当然,在承担风险的同时,这些企业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和投入也能获得巨大的回报。波音公司致力于将为NASA开发X系列实验航天飞机时研发的机翼技术商业化。混合翼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计划作为航天试验投入的研发费用约4100万美元。之后波音公司将该技术用于波音民用客机,根据NASA的2010年度报告,仅通过改造机翼这一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就节省了20亿加仑的航空燃油,相当于省下40亿美元。更低的能耗和成本,使得波音公司在竞争具有了更大的优势。而其它参与航天计划的商业公司,也都成为了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

  去年,美国宣布航天飞船正式退役,曾引发人们的不少感慨。但是,当时就有专家向记者表示,航天飞机谢幕,表面上看似乎是美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挫折,但从航天产业的角度看,这几乎就是一次“输血”式发展到“造血”式发展的航天产业大跨越,对未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让更多优秀的航天人才和技术,加速流向美国已经基本成熟的航天产业。而随着近年来私人投资的载人飞船相继问世,美国在航天产业民间化、商业化的竞争中,又一次居于垄断和领先的位置。

  10月10日,龙飞船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不过,此前也一度传来SpaceX的火箭由于故障进入了错误轨道的消息。SpaceX表示,即使失去2个引擎,仍然可以到达预定轨道。由此可见,探索太空的道路充满了艰辛,挑战和机遇并存。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