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文:开发飞行实时监控系统为中国战鹰护航

   日期:2013-03-22     评论:0    
核心提示:近年来,陈淑文潜心军机航电系统研究,主持参与21项国家和军队重大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2011年陈淑文被总政表彰为“第十二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近年来,陈淑文潜心军机航电系统研究,主持参与21项国家和军队重大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2011年陈淑文被总政表彰为“第十二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为战鹰护航

不久前,刚过不惑之年的陈淑文走出实验室,顶着北京冬日凛冽的寒风搭上西去的列车,再一次走进大漠戈壁。十多年来,他步履匆匆,奔波于“实验室”和“战场”之间的路上。

那一年,某机场一架战机在返场着陆时,因接地速度过大造成重大事故。调查组调阅该机以往架次飞参数据时,发现同类问题很多。

“当初若具备飞行安全实时监控手段,这样的惨剧就可以避免!”此事深深刺痛了陈淑文。

“一定要研制出飞行实时监控系统,用科技手段为战鹰安全护航!”信念让一颗年轻的心异常勇敢。

但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涉及的技术体制、网络规划、组网协议、传输速率,每一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依据战机现有信息条件,要实现实时监控谈何容易!但陈淑文没有等靠,而是紧锣密鼓地开展起前期预研。

2008年3月,当某型战机新型信息系统建成后,陈淑文知道时机成熟了。他和团队申报的军机飞行实时监控能力建设课题,很快被总部以重点项目批准立项。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上高原、走戈壁,采集数据,集智攻关。当项目进入收关阶段时,陈淑文给课题组加了个大难题。他要在立项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空战对抗实时评估功能,一举突破航空兵对抗训练评估“瓶颈”。

有好心人对他说该技术短期内实现不了,劝他别去冒这个险!但陈淑文坚信:“只要我们求实创新、奋力拼搏,就没有攻不下的科学堡垒!”

历经5年艰辛耕耘,他们终于研制成功飞行实时监控评估系统。成果鉴定评审会上,专家评价:“这是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这些年,陈淑文带领团队在航电技术领域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他们成功实施某型战机综合航电系统改装,有力提升了该型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效能;攻克某抗干扰通信装备与战机航电系统融合难题,实现机载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

为使命燃烧

航电系统与飞机平台、机载武器是衡量现代军机作战性能的三大要素,也是国家航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拥有先进的航电技术是每一位‘航空人’的梦想。” 陈淑文说。可这条路对从军务参谋岗位转行综合航电科研的他来说,一点都不平坦。为补上专业知识,他虚心向该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泽等专家们请教,他甘当室里重大课题的编外成员。

天道酬勤,历经多年艰苦学习,陈淑文终于“破茧成蝶”,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成为业界公认的年轻专家。

“使命催生动力!”说起陈淑文的认真劲儿,所政委刘小平感慨道。

2007年,工程师董浩从西北演习回来,闲聊时抱怨参演飞机校时太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淑文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机会,他立即成立课题组,攻关核心技术,很快三型自动校时设备被研制出来,使校时时长缩短至1秒以内、精度提高至毫秒级,有效解决了制约飞机快速出动的难题。

一年夏天,某型战机在南方某地改装试验。为赶工程进度,项目组省去了装机设备地面联试环节,只拿着实验室检测报告要求上机联试,不料却被飞机改装负责人陈淑文“卡”死了。课题组无奈,只得补上地面联试。结果把项目组吓出一身冷汗,原来因为电压过载,地面航电系统保护电源被烧坏,一起严重安全隐患被陈淑文“卡”住了。

“我们一手托着飞行员的生命,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决不允许有任何闪失!”他说。

有一次,陈淑文参加某直升机搜救系统研制,发现厂家解决设备故障时,不经意更改了技术指标。他登时拉长了脸,要求厂家必须返工,并亲自坐镇督查,直到问题归零。

有一年,为完成某型飞机改装任务,陈淑文天南海北数十个机场连轴转。这时,怀孕两个多月的妻子却出现流产征兆,与妻子商量后,他还是留在了改装现场。一个多月后,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北京,看到面容憔悴的妻子卧床难以动弹时,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

为打赢铺路

信息融合是航电系统的“灵魂”和“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陈淑文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拥有50多年历史,肩负着我国军机航电系统装备改进改型、作战使用和维修保障研究使命的老研究室,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陈淑文时刻思考着如何在新军事变革的潮流中有所作为。他登台主讲的外军未来10年装备发展路线图,为加快科研转型、提高核心科研能力,提供了前瞻思维和宏观视野。科研竞争,优胜劣汰。不少人因无课题而发愁时,陈淑文和他的团队每年都有做不完的课题。

“他心中始终装着明天的战争!”该所所长武维新一语中的。

“科研只有与作战需求对接才会有生命力。”陈淑文说。当研究室主任第一年,他设立“专业发展创新之我见”论坛,组织专业技术组研究制约今后5至10 年本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中寻求突破创新。4年来,全室共完成300余项课题,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1项,解决了一批影响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难题。

为加快人才培养,室里为每名科研人员设计成长路线图。2009年,工程师罗鹏从北航硕士毕业回来,因无课题被派往西北戈壁滩“观战”。面对漫天的风沙和战机的轰鸣,他觉得自己是个“闲人”。陈淑文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后来,罗鹏不仅完成了奥运安保、国庆阅兵等重大活动技术保障任务,2011年7月还走上了室领导岗位。

王淑波博士调入研究室不到3个月,陈淑文就安排她担任“某信息系统作战使用研究”课题组组长,引来不少质疑的目光。陈淑文没有看错人,王淑波不仅出色完成了该课题任务,还带领课题组成员,在三型特种飞机信息系统加改装科研中,成功解决了89项技术难题,如今已是研究室的科研骨干。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