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既近又远 智慧生活何时实现

   日期:2013-07-26     评论:0    
核心提示:智慧城市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基础系统和智能建筑连接起来,构成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的电子政务系统、行业业务信息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等各领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紧密化,成为实现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大系统。

出行安全通畅、医疗便捷温暖、公共服务高效热情、无线网络无处不在……这是人们理想之中的智慧之城。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走过工业化、步入信息化阶段时,如何利用IT技术解决人口膨胀、饮水卫生、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使城市变得更智能、进而更智慧,已成为当前中国一些顶尖城市所探寻的重要命题。

智慧城市离我们既近又远 智慧生活何时实现

智慧的城市如何构成,反映什么样的问题呢?首先,智能城市需要有一个神经中枢。工业时代为城市提供了一系列基础设施,这就是工业文明的城市。而信息时代的城市不仅仅提供这些基础设施,还提供类似于做决定、判断智能分析的行为方式和服务,所以说,要搭建一个智慧的城市,最关键、最核心的第一步,就是搭建神经中枢。

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基础系统和智能建筑连接起来,构成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的电子政务系统、行业业务信息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等各领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紧密化,成为实现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大系统。

智慧城市需要在教育、医疗、能源、水务、交通、商贸、公共安全和政府服务等系统之间建立协调与联动,必须建立标准化的接口,才能实现信息的交互。

在走向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设备监控、信息通信、信息服务、物业管理、智能一卡通、系统集成等各子系统除在建筑物内部实现系统集成综合管理外,还要按规定功能与标准接口与城市的上级系统联结,迅速配合移动宽频、三网融合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智慧城市的隐患

实现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智慧城市,不可能是传统人工智能系统功能的简单叠加,它是社会发展的新思维。现今大多智慧城市的倡导者,往往把建设高速通信网络、建立强大的计算系统、覆盖全城市的信息感知系统、实现高效全面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作为智慧城市的理想目标,完全从城市的管理者的视角来运作。其实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错误,若顺其发展,势必将城市人当作透明的物件,个人的隐私信息没有严格的法律保障,一旦被邪恶机构获取,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后果。因此,在推进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机制、体制、法律、文化、市民与管理者素养等多方面做好准备,否则所谓的“智慧城市”将会干扰人类文明的进程。

综上所述,正确的智慧城市理念在其核心中要把城市的管理者、运营者、市民和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共同实现创造智慧、发现智慧和执行智慧。

在技术上,智慧城市是个危险的架构,当城市与社会的政务、城市管理、医疗、商业、运输、环境、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都实现网络互联,所有的数据都能共享时,那么将在城市管理者与市民头上悬着两个堰塞湖,网络的可靠性与数据的安全性。因为一旦发生全面或局部的网络瘫痪,都将造成城市运行的混乱;而国家机密、企业私有信息、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泄露,可出现灾难性的后果。自从人类创造了网络与信息系统之后,这类的事故从未停止发生过。

智慧城市的特征

智慧的城市本身包含很多元素。包括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水等很多方面。尤其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譬如水务、防汛或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过程中,其可以通过诠释各不同位置的传感器、整体分析后提供智能决策,使政府以最高效率应对紧急事件。总体来讲,“智能的城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使人在城市中感觉到便捷,使城市相关元素可测量、可监控,通过整合把城市中众多的信息系统实现互连,就是智慧城市的特征。

以智慧交通为例:交通的主要元素是道路和汽车,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城市已经可以做到道路状况报告,或安装摄像头来进行监控,其实这些只是最基本的交通信息化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譬如新加坡交通管理局通过信息系统,在很多路口、汽车上安装了传感器,把行车状况和道路拥堵情况直接传到指挥中心,然后通过分析进行预测。这个数据模型比较复杂,它能够分析交通状况,并通过指示牌或直接发送短信给订阅服务的手机进行示警,使公众根据路况实时调整行车路线。

在智慧医疗方面,将医疗保健看作一个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并不从生病入院才开始,而是在居家过程中就开始日常防御了,尤其针对一些慢性疾病,人们会在家里装一些传感器,以便随时传输相应数据给医院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医生会主动与病人联系,防患于未然。而由于预防期安排得好,很多人不再需要去医院排队等待就可以得到好的服务,这对即将迎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智慧的能源方面,目前也有很多成功案例。譬如在德国、丹麦等地,人们已经把能源、用户间的互动完全整合起来,譬如通过自动化的电表,根据用户用电的实际实况,来实时调整电价、发电能力等等。

智慧城市离我们既近又远,由于我们在智能建筑领域做的工作是智慧城市的基础,需要在实施中对此有更多的意识与准备。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政府、工程技术界和市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迎来健康的智慧城市发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