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造国内首台“牙刷机器人”

   日期:2013-11-15     评论:0    
核心提示:《我,机器人》,这部畅销书宣告“机器人时代”即将来临。与这部书的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同名的江苏艾萨克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扬州仅4个月,由该公司研发制造的“牙刷机器人”经过一个月的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超越日本同类产品的性能。

《我,机器人》,这部畅销书宣告“机器人时代”即将来临。与这部书的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同名的江苏艾萨克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扬州仅4个月,由该公司研发制造的“牙刷机器人”经过一个月的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超越日本同类产品的性能。

据了解,艾萨克“牙刷机器人”可代替人工完成牙刷生产的多个环节,大幅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有望引领杭集牙刷迈向高端制造。

一台牙刷机器人

3年可省17万元人工成本

与传统注塑机不同,艾萨克生产的机器人注塑机长着两个“机械手”,一个“机械手”从超过50℃高温的模腔中拎出8只相连的牙刷柄,另一只“机械手”是个“剪刀手”,将8只相连的牙刷柄一一剪开。

“通常这8支连在一起的牙刷柄,由人工一支支地剪开。”艾萨克董事长王斌介绍,传统生产工艺既要用大量工人,而且工作单一枯燥。

在生产现场,同样取代人工操作的还有磨毛机机器人、植毛机机器人等。

“植毛机机器人在牙刷柄进去后,就能自动分拣植毛,而传统的植毛机需要人工将牙刷一柄柄插进去,才能植毛。”王斌说。

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个工人每月3000元工资计算,普通的一台机器需要两个工人日夜值班,一个月的成本就要6000元,一年的人工成本就要7.2万元。而一台机器人只需要4万元,能够使用3年,也就是说,使用一台牙刷机器人3年,能降低17万左右的人工成本。

王斌告诉记者,“除了注塑机、磨毛机、植毛机机器人正在测试外,注胶机、包装机也已研发成功,很快就能投入市场使用。”

为何要用机器人?

订单不少,工人越来越难找

对于杭集来说,牙刷产业是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感到了危机:订单倒是不少,但工人越来越难找,多数牙刷企业甚至一年到头都在招人。

“主要是工作单一,需要不断重复同一个步骤,年轻人干不了几个月就走了,现在一个月没有3000元根本留不住人。”制作牙刷产品的新华笔刷公司的阮总感慨。

用机器人代替人工的呼声在行业内越来越高。2011年底,杭集镇的牙刷产业开始尝试用“牙刷机器人”代替人工。

“‘牙刷机器人’技术一直掌握在德国和日本人手里。”王斌介绍,德国的机器人适用于大规模制造,日本的机器人更适用于中小企业生产。

然而,使用一段时间后,杭集牙刷企业面临着新问题:机器人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剪刀手”,“一把气动剪刀售价是1000多元,通常使用半个月就断了。”王斌说,企业购买机器人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一个工人月工资3000多元,而气动剪刀一个月就要消耗两三把,成本基本相当。”

价格贵就算了,更让老总们郁闷的是,打电话给日本企业处理之后,对方非常傲慢,规定每笔订单最快也要45天后才能到货。一时间,很多企业陷入困境,有企业不得不再次请回工人。杭集牙刷产业这场“机器人”革命也无疾而终。

国内外订单不断

公司还将研发服装机器人

“为什么日本人的气动剪刀容易断,而且经常断在同一位置?”今年3月份,王斌联系了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并与扬大机械工程学院组织了攻关团队。经过多次实验测试后,发现了日本气动剪刀制作工艺中退火环节存在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大半年的研究后,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动剪刀终于研制成功,一举填补行业空白,成为国内首台“牙刷机器人”。

“我们一下就把气动剪刀的成本从1000多元一把降到了200元一把。”

今年10月份,扬州产的气动剪刀投入生产一线进行测试。20把“剪刀手”运用在曙光、兴盛等6家杭集企业,还有武汉、广州等牙刷企业。一个月下来,高强度测试结果令人满意:使用寿命相当于正常工作状态的三个月,远远超出了日本生产的气动剪刀的使用寿命。

“现在我们生产的‘牙刷机器人’已在杭集引起多家企业注意,武汉、广东的企业也慕名而来,目前收到的订单已经有200台。”王斌告诉记者,不仅仅是国内企业,印度孟买的一家大型牙刷企业也向艾萨克伸出“橄榄枝”,“我们已有5台机器人正在该企业试用,一旦过了试用期,该企业将会向我们预订100台机器人,并且在他们所在的工业园区内全面推广。”

据了解,艾萨克机器人项目已引起风投的注意。王斌透露,一家国内著名风投已有介入。

对于未来的发展,王斌充满了期待。他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机器人研发还将投向用工密集的服装行业,希望在扬州打造出一个机器人研发基地。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