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中国制造2025”风口下:2015杨帆 2016起航

   日期:2015-12-25     来源:OFweek 工控网    评论:0    
核心提示:国务院今年5月份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国务院今年5月份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在12月24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2016年要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局,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层次,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能耗降低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5%;电信业、互联网行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3%、25%和14%左右。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其中,一季度增长6.4%,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5.9%;在工业领域当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快。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快于整体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18.7%,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从区域经济增速看,前三季度,重庆、天津、江苏、广东等省份工业增速分别达到10.9%、9.4%、8.3%和7.3%,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份工业增速都保持在7.8%以上。在《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下各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明年又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相信各省工业发展会乘着政策的“风口”,继续扬帆起航。

重庆:工业稳中求进创新强劲

重庆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总的工作基调,坚持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使重庆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5年1~11月,重庆市规模工业企业在创新驱动、培育新兴产业中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加值增长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仅11月,重庆6280家规模工业企业就完成产值2051亿元,首次实现当月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

预计,2015年全年重庆工业总产值将达2.4万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达2.12万亿元。

当前,重庆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总的工作基调,坚持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使重庆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好,增速稳居全国前列。

稳中求进创新发展

汽车产业一直是重庆工业的传统优势产业,而电子信息产业则是重庆近年创新发展的新兴产业。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1月,重庆汽车产量275万辆,增长16.3%,全年将突破300万辆;智能终端产量2.5亿台件,预计全年达到2.7亿台件;带动汽车、电子产值分别增长19.7%和10.7%,两者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累计达46%。发挥装备、化工、材料、能源、轻纺等产业支撑作用,通过补短板,帮扶困难企业,五大产业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增幅均在10%左右。

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新增长点方面,重庆也下足了功夫。

为了顺应市场消费需求,重庆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的实际,确定发展物联网、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与之配套建立了8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通过产融结合,促进重庆新兴产业的发展。

前三季度,重庆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9%,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产业集群雏形初步显现。

据介绍,大力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是重庆工业稳增长的抓手之一。另外,加速推进“三大融合”,经济发展倍增效应凸显。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高端产业,产业发展实现“1+1>2”效果。

在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上,重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庆经信委表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2015年淘汰铁合金3万吨、焦炭77.9万吨、硫酸12万吨、造纸1.59万吨。新建成5座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实现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将下降4%,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将下降6%,均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绘就重庆工业“十三五”蓝图

“十三五”期间,重庆将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导向,以提升总量和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着力深化创新驱动、促进区域协调、推进生态绿色、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融合互动、推进集群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万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1万亿元左右,规模工业企业利润率稳定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累计下降18%左右。

重庆经信委强调,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第一年,也是重庆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之年。重庆将统筹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增效益,力争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1.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5%,规模工业利润增长12%,努力实现“十三五”开门红,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十大新兴产业,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二是抓好传统产业巩固提升,紧紧围绕“6+1”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拓展产业链条、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三是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十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重庆工业新增长极。四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作为抓工业发展的核心抓手。五是抓好智能制造。六是抓好企业服务。

江苏:工业经济实现升级增效

江苏经信系统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积极应对,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现了提质增效升级。

“针对市场需求不旺、投资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困难,我们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积极应对,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现了提质增效升级”。江苏省经信委主任徐一平介绍,1~11月,全省工业生产总体平稳,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结构调整有效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大幅超过工业投资。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江苏工业经济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坚持稳中求进方针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完善运行监测网络、百家重点企业调度系统、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平台,坚持旬调度、月通报、季分析,加强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前瞻处置和跟踪应对。加强要素供给保障,持续开展融资洽谈活动,增量培育扎实有效。

加快智能制造步伐

主动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互联网+”新趋势,及时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措施,明确15个产业作为实施突破的重点领域,力争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经过5~10年努力使江苏制造业发展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智能制造是制造强省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和鼓励企业应用智能装备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引导企业加大智能车间建设投入力度。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

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了向产业高附加值环节、高端领域的攀升。修订《企业技术进步条例》,出台《关于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等文件,激发了企业技改内生动力,全年工业技改投资超万亿、增幅超20%。推出15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装备,70%以上首台套填补国内空白。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以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为目标,实施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工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受到国家通报表扬。绿色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编制了63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试点启动节能量交易,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十二五”累计实施1500多个技改项目,新增节能能力1000多万吨标准煤。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国家下达淘汰落后任务。

谈到明年的主要工作思路,徐一平表示,2016年全省经信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信工作会议部署,牢固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突出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于扩大有效供给,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优化经济运行调节,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重点抓好六大行动:一是产业创新突破行动。二是技改智能升级行动。三是两化深度融合行动。四是制造服务转型行动。五是绿色制造推进行动。六是企业国际发展行动。

贵州:百千万工程助推工业转型升级

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大举措。今年以来,贵州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开展精准帮扶,实行贴身服务,解决突出问题,助推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贵州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把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促进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开展精准帮扶,实行贴身服务,解决突出问题,助推企业发展。

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宛会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百千万工程已成为贵州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贵州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依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力争全国前三。

实现工业重点突破

百千万工程主要是指省级重点抓100户企业立标杆,市级重点抓1000户企业强骨干,县级抓10000户企业夯基础。

贵州省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总体思路是:积极应对新常态,坚持解决企业问题与促进长远发展并重,坚持帮扶企业与培育产业并重,坚持抓现有企业产出与抓新上项目投入并重,紧盯重点目标、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强化分类指导,突出分级负责,统筹推进百千万工程,着力协调解决阶段性、区域性、行业性、应急性、长期性问题,务求工作有新作为、目标有新进展、帮扶有新成效,确保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为全省同步小康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贵州省制定了2015年的工作目标:

一是做大工业。全年2000万元口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2%左右,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6%,500万元口径工业投资完成3350亿元,同比增长16%,50万元口径工业投资完成5800亿元,同比增长16%。

二是做优产业。形成煤炭、电力、烟酒、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6个千亿元级产业,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突破2000亿元,新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

三是做强企业。新增营业收入百亿元级企业1~2户、50亿元级企业4户、10亿元级企业10户、亿元级企业50户、规模以上企业500户。

宛会东说,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有如下体会。一方面,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大举措。贵州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当前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第一是提速,第二是转型,第三是增效。企业面临的也主要是这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能力,破解当前企业和产业面临的紧迫困难和问题,更加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对此,贵州省于2014年9月1日在全省启动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具体通过省级抓百户企业立标杆、市级抓千户企业强骨干、县级抓万户企业夯基础,省市县三级领导面对面、点对点开展企业贴身服务,促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以工业的重点突破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集全省之力、汇全省之智推进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四大班子领导一齐上阵,部门协同,省市县三级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凝炼工业发展新经验

“实施百千万工程积累了助推贵州工业发展新经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做法,总结经验,推动百千万工程更好地服务贵州工业发展。”宛会东说,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工程初步形成了四个方面新经验。

百千万工程已经成为企业反映问题的主渠道。所有问题都可以向帮扶领导或各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反映,且渠道畅通。对于企业问题有求必应、有求快应,从严从紧跟踪督办,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

百千万工程已经成为合力解决问题的大平台。省市县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纵向连通,部门间密切沟通、无缝衔接、横向协作,真正聚合了全省资源,形成全省一盘棋、一家事变大家事的良性工作格局。

百千万工程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建平台、强服务、优环境,一批中小企业成长壮大,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百千万工程已经成为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围绕服务对象精心调研,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提供服务。

吉林:全面实施工业发展四大工程

吉林省工信系统将启动实施“3+1”规划,抓好振兴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四大工程”,力争在工业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在稳定工业经济增长上取得新成效。

自今年年初以来,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紧紧围绕全省发挥五大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战略,把经济稳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和不利因素影响,深入开展工业保增长、促发展专项服务行动,特别是倾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

强化运行组织

吉林省工信厅厅长彭永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2015年1~11月,全省规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5612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814.7亿元,同比增长9.7%;全省企业首次投产新产品1318种。且前三季度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同比增长8.6%,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5.1%。

这期间,全厅上下强化运行组织,突出政策导向,全面落实了吉林省政府出台的28条定向精准调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一是深入基层服务企业,主动接地气。深入所有市(州)、县(市)及350户重点大企业、300个重点大项目和430个升规培育企业,实施全过程跟踪、全要素服务,累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39个;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分层级、分领域、分批次组织开展银企保对接活动近50次,签约意向项目近2000个,签约及授信金额约380亿元。

二是积极培育新增量。通过重点增量企业流动贷款贴息政策支持了704户年产值净增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使其前11个月累计完成产值4359.3亿元,同比净增738亿元,增长20.4%;利用工业项目达产达效并升规政策支持企业514户,前11个月累计完成产值552.6亿元,同比净增349.1亿元,增长1.7倍。

三是努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共组织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等640户企业参加了12个省内外专题展销推介会,展销期间签订意向协议5亿元;积极推动上下游企业开展产需衔接和协作配套,先后组织推动了医药和电子企业专项对接。

与此同时,吉林省工信厅还开展了强化项目建设,注重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强化创新驱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结构调整,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强化环境营造,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强化两化融合,推进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

实施“3+1”规划

展望2016年,彭永林提出,吉林省工信系统将启动实施“3+1”规划,即《吉林省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吉林省无线电管理“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中心任务,抓好振兴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兴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四大工程,力争在工业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在稳定工业经济增长上取得新成效。

实施支柱产业振兴工程。汽车产业重点支持一汽调整产品结构,弥补产品短板,完善产品系列;积极推动汽车行业“互联网+”行动,支持汽车销售模式、省内零部件交易、电动汽车监控平台建设等。石化产业重点支持吉化公司结合汽柴油质量升级和国四柴油在省内全面推行,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加强汽车、石化协作配套产业联盟建设,做强精细化工,支持化工新材料发展等。

实施优势产业发展工程。在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重点推进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通用航空装备业重点推进山河科技、四平东北亚通用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轻型飞机批量生产和珲春国遥、长光卫星等无人机产业化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业重点推进北方化工灌装等搬迁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同时继续推动农业机械、换热设备等传统装备行业转型发展。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动全省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支持省内新能源汽车进入国家减免税目录;遥感卫星及应用行业重点推进吉林一号卫星工程化制造和配套体系完善,完成年度卫星发射计划;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推动吉林华微公司年产96万片新型电力电子器件芯片等项目建设;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则重点推广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

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其中,冶金建材产业支持麦达斯轻合金高精度大规格铝合金宽厚板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轻纺产业倾力推进吉林润能高新技术纤维公司年产100万平方米碳纤维加固布等重点项目建设,森工行业推进木制品加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搭建企业推介展示平台,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等。

大连:创新是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抓创新、解难题、破瓶颈,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有效遏制了工业经济下行走势,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东北工业经济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自2014年8月以来,大连工业经济开始明显下行。到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降至近年来的最低点。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抓创新、解难题、破瓶颈,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有效遏制了工业经济下行走势。

预计全年大连市工业36个行业中,石化、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27个行业较一季度产值降幅收窄,部分支柱产业仍实现逆势突破,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3.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效投资拉动创新

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乙明表示,今年全年大连实现工业项目总投资1600亿元,重点推进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了有效投资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如恒力石化PTA第三条生产线投产,全年新增产值100亿元;红沿河核电4号机组年底试运行,预计新增产值30亿元;比克动力电池一期、亚太电子特种印制电路板项目、科利德电子气体生产线等一批创新项目已建成投产;华晨专用车基地、一重石化装备基地等一批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创新驱动战略,使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据张乙明介绍,大连重工专门为FAST望远镜研制配套馈源索驱动系统,开创了国际先例;大连机床生产的双刀架薄壁套专用数控车床已经超过俄罗斯同类产品的水平,高速精密机床首次批量应用于航天高端制造领域,为国内汽车制造行业提供了45%以上的高档缸体、缸盖加工生产线。

新兴产业加速创新

全力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工业发展活力是大连工业逆势上扬的重要因素。据张乙明介绍,今年大连把高端集成电路及新一代储能技术确定为大连市新兴产业重点优先发展方向,并出台了《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助推大连全力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目前,大连英特尔增加投资55亿美元升级大连工厂,打造世界最先进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芯片制造基地;硅展科技无线充电芯片技术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这些新兴产业的方兴未艾,为大连这个老工业基地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张乙明表示,目前大连正在加紧制定的《储能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旨在以融科储能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抢占储能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

国际化合作全面创新

从招商引资到合资合作,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海外投资、并购、建厂,作为一个开放城市,大连工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大连工业正在向国际化的深水区行进。

张乙明表示,目前大连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和轻工等几大支柱产业上,占总量的86.9%,建材、医药、冶金、矿产产业占13%左右;并购项目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亚洲、欧洲,占企业并购项目总数的62.6%。瓦轴、大连机床、大连重工等不仅直接投资并购国外企业,还设立了研发中心。这些产业既是大连的优势产业,也是大连的特色产业,为境外投资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自身实力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大连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日益深入,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逆势中,国外的优质资金仍源源不断注入大连。固特异追加投资4.85亿美元,新增产能460万条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并在大连建设了亚洲地区惟一的技术中心;松下集团与大连开展全面合作,与冰山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大连电器有限公司续签了20年合作协议,并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

沈阳:在新一轮工业振兴中发挥带头作用

2015年是沈阳市深化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调结构步伐迈得最快的一年。当前,沈阳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沈阳将沉淀下来,苦练内功,在新一轮振兴中发挥带头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沈阳如何在历史的脚本里,续写人类永续发展的新篇章?

沈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隋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是沈阳市深化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调结构步伐迈得最快的一年,当前,沈阳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变化,沈阳将沉淀下来,苦练内功,在新一轮振兴中发挥带头作用。

新动力新亮点集聚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沈阳市经信委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扎实推动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完善产业价值链条,着力打造新的增长极。据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当前沈阳市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新动力新亮点正在集聚。

亮点一是两化融合工作扎实推进。隋莉认为,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全面应用,将加快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带动新的投资,创造新的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信息化综合集成现已在沈阳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智能车间和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使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目前,沈阳市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约达62%,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2%左右。

亮点二是加快创新驱动步伐。目前,沈阳已成立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工业创新联盟,组建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与应用等五个领域的31个项目列入2015年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获省补助资金1.23亿元。

亮点三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稳步推进。目前,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沈鼓等骨干企业高端产品产值达70%以上。与此同时,汽车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电子信息业、软件业快速成长,机器人产业全年预计增长30%以上;航空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

亮点四是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以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为契机,沈阳市新认定18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家市级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同时,着力加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初步组建小微企业发展基金9支,总规模达13.4亿元;全力推动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83个。

亮点五是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重点把建设“中国制造2025”沈阳示范区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未来三年的重要试验内容进行部署,围绕这一中心,沈阳市编制完成《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谋划了100个制造业智能升级重点项目,着力推动制造业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的中高端领域迈进。

亮点六是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分立、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等三个方面着手,沈阳市促进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共完成生产性服务业分立149户,完成全年分立计划任务的136.7%。

主攻智能制造

当记者问到“十三五”规划和设想时,隋莉强调,应该在稳增长的同时,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实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隋莉表示,明年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和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沈阳实施方案的一年。为此,沈阳市将突出抓好244产业体系的项目规划,以及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全力打造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两大新增长极;加快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汽车、机械装备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建筑产业及专用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生物制药四大新兴产业。

安徽:工业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安徽省经信系统要认真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贯彻省政府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安徽工业转型发展。

2015年,安徽省工业系统认真贯彻实施调转促,实现了稳中求进。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886.2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在中部领先;预计全年可达9800亿元并接近10000亿元,创历史新高。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73.8亿元,同比增长8.7%,高于全国10.7个百分点,居中部第一位;预计全年可达1600亿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转型升级也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共认定发布三批236个省级新产品,涌现出30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10个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江汽、38所被评为全国工业设计中心,同时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品牌建设等方面也取得新的成就。

安徽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牛弩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安徽省经信系统要认真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贯彻省人民政府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安徽省工业转型发展。

充满信心

牛弩韬说,安徽工业的转型发展具备很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安徽工业又上了台阶,一大批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民营工业企业的贡献率大大提升。二是国家发展战略几乎全覆盖安徽,如“一路一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实行长三角一体化、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副中心建设等等,都给安徽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正在兴起。如合肥京东方10.5代线,是目前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总投资525亿元;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又在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最近召开的对接会反映需求旺盛;安徽的家电产业发展很快,合肥的家电已位居全国城市第一;还有光伏产业、科大语音、工程机械等等,在全国也形成优势特色。据此,我们对安徽工业转型发展充满信心。

重在落实

总的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安徽省“十三五”建议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积极推进调转促,加快安徽工业转型发展。

目标: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实现利润相应增长;转型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2016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抓好落实。

培育壮大高端制造业。根据安徽省的实际,确定12个高端制造领域,即: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装备和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电力装备。2016年,这些高端制造业要有新的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安徽省工业的基础,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2016年,要重点改造提升五个传统产业,即:冶金、建材、化工、纺织、食品加工。通过改革、改组和招商引资,实行资产重组和优势互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和产品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继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工业企业是安徽省工业的重要板块,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长。2016年要进一步加快民营工业企业发展。要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努力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抓好民营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打造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互联网+”。

江西:确保“十三五”工业开局良好

2016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江西省要确保“十三五”开局良好,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00亿元、同比增长8.5%左右。

2015年江西工业发展升级的突出表现是产业集群和两化融合并驾齐驱发展,成绩可圈可点。

日前,江西省工信委党组书记、主任胡世忠告诉记者,全省60个重点产业集群,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智能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各个重点产业,有效带动了各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江西以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手段,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着力,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协同五个领域突破,以产品、生产装备两个重点为抓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扶持对象,通过示范引领,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2015年1~11月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

2016年要确保“十三五”开局良好,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00亿元、同比增长8.5%左右。

克服困难稳增长

2015年江西工业战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稳增长,如,突出重点加大120项单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的调度推进力度,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态,培育新增长点。进一步推动产业集优集聚发展。每个示范集群建成3个以上、每个重点集群建成2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驱动,促进科研成果在江西应用和产业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产业集群支撑体系、省政府稳增长22条措施、对工业企业增产增效用电增量的奖励等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政策措施的落实。认真抓好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信息消费等产业政策的落实。做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工作和重大技术装备进口退税工作。

重点抓好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招商推介会、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内外产业基金对接推介会、全省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会、2015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对接引进一批重大项目。

确保“十三五”开局良好

胡世忠说,2016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为此,江西工业战线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要求和“十三五”规划部署,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集群、骨干企业、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培育新动力、发展新业态、量质新提升,努力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确保全省工业平稳健康运行,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主要目标是:全省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产业,电子信息、医药、汽车、光伏产业过千亿,纺织服装、钢铁、建材产业过2000亿,食品、石化产业过3000亿,有色产业过6000亿。

全省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6200亿元、增长8.5%,主营业务收入26500亿元、增长6%,新增过千亿元园区1个、总数达到4个;60个重点工业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11000亿元、增长9%,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力争突破千亿元。

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00亿元、增长11%;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2016年江西省工信工作重点突出“三条主线”,即:努力在保持工业平稳增长的同时促进提质增效,努力在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中实现转型发展,努力在创新创优中培植产业发展新业态。

与此同时,努力推进“五项工作”,即:围绕推进转型发展,着力培育新动力;围绕推进创新创业发展,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围绕推进融合发展,着力提升智能化水平;围绕推进集约发展,着力推动产业集优集聚;围绕推进持续发展,着力夯实增长后劲。

福建:营造优良环境 打造工业产业升级版

明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福建省将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突出稳增长、促转型、推融合,围绕产业抓项目、出政策、优服务,突破瓶颈制约,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持续稳定发展。

明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福建省经信委主任林国耀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省将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突出稳增长、促转型、推融合,围绕产业抓项目、出政策、优服务,突破瓶颈制约,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持续稳定发展。

持续推进工业稳增长

“在持续推进工业稳增长方面,将抓龙头企业发展,抓高成长企业成长,抓中小微企业做大,抓新增长点项目实施。”

发挥产业龙头在稳增长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培育200家以上创新驱动、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力争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42家以上。

发挥高成长企业拉动增长的中坚作用,加快高成长企业培育品牌、做大做强,力争2016年200家左右高成长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比全省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0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9%以上。

着力稳住中小微企业这个基本盘,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继续培育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推动线下线上服务有效对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发挥新增长点项目拉动增长主力军作用,编制新增长点项目计划,研究出台鼓励工业新增长点企业增产增效政策措施,加快工业新增长点项目投产达产,促进工业增量有效实现,力争2016年省级工业增长点项目实现新增产值1200亿元以上,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30%以上。

“在实施专项行动促转型方面,一是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行动,二是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三是实施园区提升专项行动,四是实施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五是实施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六是实施民企对接专项行动。”

制订发布省企业技改指导目录,研究推动新一轮技改的政策措施,着力实施500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改项目,力争全省完成技改投资4700亿元以上,增长16%左右。大力推进“机器换工”,争取实施“机器换工”2000台(套)以上;组织100项以上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推动各地优化工业园区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创新、集约、生态“标本”园区,促进园区提升发展。落实节能目标责任,持续开展钢铁、水泥、建陶、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全面推动能效提升工程,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完成节能技改项目200项,实现节能量50万吨标煤。开展质量突破行动,持续跟踪培育10~20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品牌,树立3~5个省级质量标杆;强化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作用,深化产学研对接,力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500家,推广和转让项目成果200项。完善全省民企招商信息平台。

加快促进融合发展

“在加快促进融合发展步伐方面,一是推进两化融合,二是推进高端产业,三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四是推进跨界融合。”

实施“百千万”企业示范推广行动,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力争2016年通过国家贯标评定企业超20家。出台促进高端产业产业深度发展专项政策,力争2015~2020年全省军品生产总值年均增30%以上,带动民品生产总值70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开展工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试点,重点促进产品研发、生产、终端、营销环节的“互联网+”,培育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企业20家。研究出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的政策,支持重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开展“软件服务+硬件终端”跨界创新。

林国耀告诉记者:“我们将深化改革创新优服务,深入实施‘一业一策’,促进行业加快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清单,做好行政审批事项下放、承接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出台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具体措施,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我们的目标是大力推动落实《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营造‘海丝’核心区、自贸区发展优良环境,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

山西: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

2016年,山西工信工作将在稳定工业增长、提升产业素质、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努力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开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华龙表示,2015年,山西面对“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全力调结构,转方式,采取一切措施稳增长,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总体来讲,传统产业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显现出增长优势。纵观全年,工业经济运行整体下行的态势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继续,新旧增长动力正在转换中。

2016年,山西工信工作将在稳定工业增长、提升产业素质、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努力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开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结构调整成绩突出

张华龙说,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编制《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明确今后十年山西省制造业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编制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煤化工、新材料等9个省级专项规划以及12个重点细分行业专项规划、11个市域专项规划;制定并实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八大重点新兴制造业和煤焦冶电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2015~2017三年推进计划和2015年行动计划,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突出项目带动。落实省委省政府“项目提质增效年”要求,制定《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推进计划》,重点推进1309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1~10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98亿元,增长4.3%,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39.1%。制定《2015推进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预计全年七大新兴产业投资1635亿元,超额完成1632亿元的年度任务,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达50%。三是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将348个项目纳入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库。四是优化产业布局。

四项工作促发展

张华龙表示,2016年,山西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要是要在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方面突破技术水平低、产品价值低、质量效益低等瓶颈制约,加快产业升级。煤炭工业要按照“六型转变”的要求,实现煤基产业多元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钢铁工业严格控制产能,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品种结构、深化节能减排、推动兼并重组、加强资源保障等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平稳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现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电力工业积极推进大容量、高参数大型坑口火力发电机组、低热值煤发电和热电联产机组建设,继续推动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列入2016年计划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将燃煤机组超低排放与发电量调控目标、大用户直供电等政策统筹联动,确保2017年完成对全省现役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

二是壮大新的支柱产业。重点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煤化工两大新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工业转型新的增长动能。先进装备制造业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重点推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煤炭机械装备、煤层气装备、煤化工装备、农机装备、基础工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的提档升级,做精做强山西装备制造业。煤化工产业要通过优化布局、产业耦合、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两化融合等方式,巩固传统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构建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同步发展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重点发展、稳妥推进、构建规模适度的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链。

三是加快发展新兴潜力产业。新材料产业以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四大领域为重点,努力突破镁合金精深加工、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及制品、特种钢、高纯电子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节能环保产业要从项目、技术、产品入手,重点推广燃煤锅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低温余热发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和装备,培育壮大节能装备制造业;现代医药产业要以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成药等三大领域为重点,做强龙头企业,打造拳头和优势产品,全面提高“晋药”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依法依规化解过剩产能。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