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虚拟现实+”处于爆发性发展前夜

   日期:2016-03-10     评论:0    
核心提示:赵沁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方向的科学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国防预研等20余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人体器官模型与虚拟手术研究”。

赵沁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方向的科学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国防预研等20余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人体器官模型与虚拟手术研究”。

他主持研制的实时三维图形平台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布式虚拟环境DVENET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运行平台BH-RTI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视频图像内容驱动的虚拟场景生成技术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组织开发了战术指挥模拟训练系统、虚实融合的飞机驾驶舱设计评估系统、机械装置拆装维护训练系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创意仿真与流程监控系统以及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方案三维推演和决策系统等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出版专著3部。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由科技部批准成立,目前是国内唯一专门从事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体定位于虚拟现实的应用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强调原始创新、重视系统研制,发挥实验室学科交叉、军民应用背景突出的优势,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基础性、示范性贡献。

实验室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航空宇航工程五个一级学科的50余位专家、教授,3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实验室是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仿真学会虚拟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和虚拟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互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拥有多种先进的和自行研制的虚拟现实技术研发软硬件支撑平台。

《中国航空报》:虚拟现实(VR)的理论概念是什么?具有哪些特性?

赵沁平:虚拟现实的目标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的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和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相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虚拟现实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学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模拟真实世界方向上达到的最新境界。

虚拟现实具有3I特性,即沉浸感(Immersion),参与者全身心地沉浸于计算机所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交互性(Interaction),参与者可以利用各种交互设备和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构想性(Imagination),参与者借助VR系统给出的逼真视听触觉而产生对虚拟空间的想象。

《中国航空报》:虚拟现实系统的实现需要哪些方面的技术?

赵沁平:实现一个虚拟现实系统,大体需要三方面的技术,即:建模、表现与交互。

首先是现实世界的对象在计算机数字空间的表示问题,也就是建模。建模需要通过数学、物理,以及各种数字化方法将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映射为数字空间中的各种动静态数据表示。

建模方法与所要模拟的对象类有关,也与应用领域密切相关。针对所要模拟对象的不同方面,建模方法分为几何外观建模、基于物理的建模、行为建模和虚实融合建模等。由于现实世界形态的复杂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使得建模成为虚拟现实领域永恒的研究方向。

第二类问题是虚拟环境对象的表现,包括视、听、触/力、嗅/味等的表现。虚拟现实表现技术将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模型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算法渲染在表现设备上,以沉浸方式呈现给用户。

表现方法和对象模型及表现设备直接相关。表现设备,如头盔、真三维显示、力反馈操纵和触觉数据手套等都在不断发展,因此,这也是一个无穷尽的问题领域。

第三类问题是人对虚拟环境中对象的操作,以及虚拟环境对象对现实世界的作用,也就是虚拟现实人机交互问题,主要涉及人或外部世界与虚拟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信息交换方式与人机交互设备。自然人机交互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中国航空报》: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前景如何?

赵沁平:经过30多年的发展,VR在许多行业领域取得可喜的应用成果,成为其发展的新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VR与各应用领域的关系,类似于数学和物理,VR+成为发展趋势,VR产业处于爆发性发展前夜。

VR技术进入VR+发展期,进入国家各行业领域,进入大众生活,进入互联网与移动终端。许多IT公司,包括Facebook、谷歌、微软等将VR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VR创新产品,或通过收购VR公司,布局VR业务,抢占VR产业制高点。

2014年,Facebook宣布20亿美元收购VR设备公司Oculus;2015年,微软宣布研发虚拟现实眼镜Hololens;谷歌领投的VR公司MagicLeap突破一项颠覆性技术,能使虚拟物体看起来与现实生活中完全一样。该技术将给影视、游戏、商务、旅游等行业带来全新机会和颠覆性影响。

近日,美国著名投行高盛的一份报告,详细讨论了VR和AR(增强现实)产业的未来发展状况。高盛认为VR/AR拥有巨大潜能,到2025年VR/AR硬软件营收将达到800亿美元。乐观估计,年营收可达1820亿美元,保守预测,到2025年VR/AR年营收也有230亿美元。如果高盛预测准确,2025年时VR/AR市场很可能变得比TV市场还大,达到1100亿美元,TV市场是990亿美元。知名信息技术咨询公司IDC预测,2016年我国VR设备出货量将达到48万台,同比增长476%,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许多媒体将2016年称为VR产业元年,VR+军事、VR+制造、VR+航空航天、VR+医疗、VR+文化保护利用、VR+体育、VR+教育等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航空报》:未来,虚拟现实的发展趋势如何?影响其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哪些?

赵沁平:虚拟现实大体上有如下几个发展趋势,首先VR将会与AI(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使其特征由3I成为4IE,即VR系统会具有智能(Intelligent)和自我演进演化(Evolution)特征;在VR建模技术方面几会从目前以几何、物理建模为主向几何、物理、生理、行为、智能建模发展;在交互技术与设备方面会出现一些颠覆性技术,如光场全息显示、实时同声翻译、触感温湿感交互和味觉等。

现有虚拟现实系统距离VR+的期望目标,尚存在若干重大技术瓶颈,例如:各类数据的获取,多源数据/模型无缝融合,新概念数据获取机制与设备,非刚体物理建模以及自由交互与实时逼真响应,行为、智能与演化模型,模型的可建模性、复杂性与可信性,真三维显示与自然化人机交互机制与交互设备,应用效果的评价等。

《中国航空报》: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突破点和途径是什么?

赵沁平:VR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许多行业升级换代式发展,如航空航天、国防军事、装备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公共安全、文化教育等;会对许多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如影视、游戏、旅游、直播、商务、社交网络等,同时可望形成新型的VR产业生长点,如:虚拟现实人机交互设备产业,行业应用模拟器、虚拟环境产业,虚拟现实平台软件与嵌入式系统产业,领域和行业模型数据产业,网络、移动终端虚拟现实产业和虚拟现实服务产业等。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