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大数据赋予机器灵魂 未来智体有四大能力

   日期:2015-12-09    
核心提示:全球制造大模式变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各国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同时,机器人产业正在快速增长。截止目前,全球机器人的拥有量还不到200万台,这与中国一年2000万台汽车产量差距巨大,市场潜力巨大。

一旦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奇点”到来,“新智能”出现,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引领工业制造业和机器人产业发展,赋予机器“可进化的大脑”乃至“可共情的心灵”,进而推动形成“智能经济”。正所谓:“工业时代把人变成机器,DT时代则把机器重新变成了人”。

DT时代,不同于工业时代、IT时代,必将带来新的产品与服务,新的产业和市场,新的思维与制度。企业(组织)作为社会的细胞,将要面对怎样的变革?转变哪些观念?储备哪些能力?提供哪些服务?

组织@未来:DT时代,组织要什么?

DT时代,不同于工业时代、IT时代,必将带来新的产品与服务,新的产业和市场,新的思维与制度。企业(组织)作为社会的细胞,将要面对怎样的变革?转变哪些观念?储备哪些能力?提供哪些服务?此文基于最新实践和观察展开思考和创想,提出以下一些观点与业界朋友商榷。

“金字塔”,从瓦解到坍塌

大时代伴随着大思潮,管理学正经历着这个过程。80年代开始,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式,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和思绪:“扁平化”、“去中心”、“消灭中层”、“无边界”、 “业务外包”、“联盟制”、“合伙人制”、“合弄制”、“自组织”、“阿米巴”、“小组制”、 “海星模式”、“学习型组织”、“三叶草组织”、“混序”、“众包”、“解放式管理” 、“网络组织”、“虚拟企业”、“企业生命周期” 、“生态组织理论”……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这场百年之大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组织发展趋势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简单五个字,透露的信号重大: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提出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产生转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

对具体组织(企业)而言,种种迹象都不断印证:未来企业兼并重组不可避免,组织模式变革不可避免,商业世界最难改变、惰性最强的“组织”要开始全面变革,最坚硬、最稳固的“金字塔”从瓦解到开始坍塌,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平台”与“自由连接体”

这场“改变”的背景主旋律,正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的发展提升了传统商业和工业的效率,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整个商业社会深层次的变革。

尤其是,“平台”这种组织模式,随着互联网崛起,以更为先进、高效、公平的服务极大地解放和激活了小微企业、个体,以及大量“草根”知识工作者。 “平台”让原本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被压抑,只能作为大组织的附属品机械地例行公事的大量知识人,开始能够采取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的U盘式工作方式,成为“自由连接体”。

“自由连接体”获得了脱离组织也能生存发展的契机,更灵活的寻找生存环境,展示才华,释放创新创意创造能力,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回到人才,服务于人才”正在逐渐形成社会共识,“组织”逐渐开始向“人性”低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渐成为新时期组织最重要的追求。

平台模式,以其特有的双边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增值性、快速成长性等主要特征,通过信息精确匹配、规模效益、定向营销、信用保障等方式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给在平台上交易、交流的双方带来便利和实际利益,从而达成多方共赢。

一方面,平台帮助供给端释放出了海量“小而美”的商业活力,“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开始愈发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平台帮助需求端激发出了数量庞大的“长尾市场”,汇聚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此外,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广告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加入,而逐渐形成多边市场平台。

 

在互联网上的大平台(大市场)

目前,平台经济正在实现更加迅猛的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不仅拉开了一切物质和人力的、时间和空间的、有形和无形的、商业和非商业的资源进行分享的序幕, 更是宣告了共享经济的崛起(Zervas & Byers, 2013)”。共享经济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基本形态,将实现从追求个人的所有权,向追求群体的使用权的大跨越。

DT引领数据革命

与此同时,数据技术(Data Technology,缩写DT)正在经历指数级发展,酝酿着新的变革,“大数据驱动的企业”成为现实,“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新兴事物正在发酵。

随着数据集市的逐渐成型,“数据驱动”的企业(组织)开始成为现实。“数据驱动”的企业可以率先利用数据,分析哪些客户需要服务和帮助,可以提供什么产品,用户在获取服务过程中有哪些新的需求,然后再更加精准的采取行动和完善服务、产品。

例如,“网商银行”就正在打造成为数据驱动的银行。它利用数据,针对服务对象先作出诸多模型,如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用户评价、营销时点、贷款金额模型等等,快速向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500万贷款以下的客户等“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市场”提供服务。同时,由于数据驱动,网商银行相关模型和产品还能实现快速迭代:传统银行开发产品的周期大概3-4个月,但在网商银行平台上可能一个月、半个月就可以做出来。

 

虾米音乐的“虾米猜”根据我以往的点播习惯推荐的新音乐曲目和音乐人已经常常为我带来惊喜;手机淘宝中“猜你喜欢”中推荐的店铺和产品也正在越来越贴近我的个人喜好和品味(更重要的是“越来越”这个趋势)。

 

众多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前沿初创公司,纷纷开始大规模推进和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以及对大规模脑神经网络的研究。例如微软 “深度学习研究中心”、IBM “认知计算”的计划、谷歌投资的创业团队DeepMind和Machine Intelligence等等等等。以秒为单位,世界上无数运算速度越来越快、传输能力越来越强的计算机,正在不断地吃进越来越海量的数据,并且逐渐消化和领悟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建立与人类大脑越来越相似的反馈模型,变得越来越“聪明”。

 

DT赋予机器灵魂

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机器人新革命,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全球制造大模式变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各国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同时,机器人产业正在快速增长。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产业应用创造的产值为1.7万亿到4.5万亿美元。截止目前,全球机器人的拥有量还不到200万台,这与中国一年2000万台汽车产量差距巨大,市场潜力巨大。

 

需要更深一层思考的是,正是“人类智慧”、“数据技术”进一步通过“互联网络”与“物理世界”、“传统制造业”的有机融合,才能进一步大规模提升工业效率。因此,一旦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奇点”到来,“新智能”出现,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引领工业制造业和机器人产业发展,赋予机器“可进化的大脑”乃至“可共情的心灵”,进而推动形成“智能经济”。正所谓:“工业时代把人变成机器,DT时代则把机器重新变成了人”。

 

DT时代,组织更需要什么能力?

DT正在引领的新一轮新技术变革,正在再次深层次动摇企业(组织)的根本,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组织”如何定位,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及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文化和配套设施?

未来的组织更需要的四种能力:

 

DT时代组织需要的四种能力

1、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即是能够结合应用场景,率先把海量数据资源转变为商业价值的能力。

当互联网变成了基础设施,数据变成了生产资料,云计算变成了公共服务,众多企业又一次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哪个企业(组织)能够更快速的实现数据的高效率转化,更深入的挖掘数据逻辑间隐藏的相关及因果关系,更大规模大范围的拓展应用数据的边界,它就必将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DT时代,衡量一家企业组织的核心指标,将不再是用电量、企业规模、货运量,而是数据吞吐量、计算消耗量、数据转化率、系统迭代率……

DT时代,一家“知名的企业”可能是:两三个人,一套独有的数据系统,若干交互界面,大量机器人,他们依托于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共同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产品、服务。

2、感知能力

色、声、香、味、触、法,现在的机器人都没有感知,或者说差距还很大。物联网在感知层面关键元器件的突破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觉,以及人的心念能够实现对刺激信号的解读与破译,并随即产生丰富多彩的感情和洞察,这类高级认知功能仍然是人所特有。人类对外在事物的特有感知力,将是未来组织中宝贵的财富资源。我就已经看到有网商服务商开始大力寻找和高薪招聘“特别爱哭”的员工。

人类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的能力被称为同理心(empathy),也叫作共情。我们并不记得是何时掌握了这种能力,但它在社会交往中起到巨大作用。有时候,仅仅是面部的一个微妙表情,我们就能获知他的情绪,并取得同感。

服务经济时代,帮助他人,服务他人,更需要共情。感知能力能够帮助组织更有效发现市场机会、洞察问题关键、探寻解决方案的前沿。

3、沟通能力

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悄然到来。2013年中国三产占比达到了46.1%,首次超过二产占比的43.9%,2014年三产占比达到48.2%;2015年上半年三产占比进一步提升到49.5%,预计到2020年三产占比可达55%以上。

“服务经济”的核心是“体验消费”,而面对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满足不断升级的客户体验需求,组织需要具有更为复杂的沟通能力、更加多维度的知识储备、更为深度的咨询能力。沟通、社群生活所带来的体验和收获,仍然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所不可取代的。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公司的数据科学家与市场一线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后台工程师与客户 “自说自话”。正如富国银行的首席数据官A·查尔斯·托马斯说:“数据科学家很有才能,但他们有时很难把他们的研究结果投入到相关业务方面:收入、利润、成本节约、客户满意度或客户保留。鉴于数据科学家很少出成果而只是对成果有影响,那么这些分析师学会如何说生意人的语言就至关重要,反之亦然。”

未来组织如何有效满足更复杂和深度服务需求?如何确定未被发现的结构洞?如何能够寻求开放性问题的颠覆性见解?如何开发科学家的商业头脑?深度沟通能力不可或缺,日显重要。

4、创意能力

DT时代,人类身体和大脑将再次得到新的解放。组织当中“相对简单的脑力劳动”逐步被“更加聪明的程序”取代;“相对辛苦、危险的体力劳动”逐步被“更加灵敏的机器人”取代。甚至,大量目前看来具有相当专业和技术门槛的工作,如驾驶员、分析师、药剂师、同声传译、记者、税收、审计、财务人员的相当一部分工作都将被电脑或机器替代。

那时,整个社会都将高度关注可持续的创造力,人类进入创意革命的时代。在可以看到的地方,很多方面对创意需求迫切:

1、随着工业产品逐渐趋于成熟,精神创意、服务创意的需求日趋强烈,成为所有行业新的主题;

2、信息化与工业化两个巨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刚刚起步,智能硬件、智能制造仍然蕴藏着巨大交叉领域的创意需求;

3、日趋丰沛的大数据资源和强大的云计算能力,让数据产品商业化、世俗化的创意需求更加迫切;

4、信息及数据的“零边际成本”流转,必将推动产业价值链衔接由原本的“竹节般僵硬”变为“丝绸般顺畅”,大量细小微弱的创新创意需求等待开发……

好的创意,能够给组织带来超额回报;好的创意,能够发展处全新的行业;好的创意,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创意”成为组织发展的核心时,如何是营造合适的氛围和支持环境,吸引和激发创意人的加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创意创造力,愉快地创造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组织如何在这场“创意马拉松”中保持持续竞争力,成为企业(组织)的核心课题。

DT时代,组织要为劳动者提供什么?

在这里,我不想用“工作者”这个词。“工作”,作为名词,似乎更多用有工程、制作、操作、从事各种手艺等的意思。未来的“工” 作可能越来越多被机器所取代,而留给人类去参与的,更多的是“创作”的岗位。所以, “创作者”或者“劳动者”的称呼也许更加恰当。

 

DT时代组织要为劳动者提供什么?

1、全面的赋能

曾鸣教授在《重新定义公司,未来组织最需要的不是管理或激励》一文中对于未来组织要提供什么有着精彩的阐述:“我把我们正在面临的时代大变更称为第四次革命,即“创意革命”(creative revolution)”。“在创意革命的时代,创意者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和社会价值,自激励是他们的特征。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激励,而是赋能,也就是提供他们能更高效创造的环境和工具”。

赋能的原则如何体现呢?“第一,激励偏向的是事成之后的利益分享,而赋能强调的,是激起创意人的兴趣与动力,给予挑战。第二,赋能比激励更依赖文化。创意精英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考核、激励,公司的文化氛围本身就是奖励。第三,激励聚焦在个人,而赋能特别强调组织本身的设计、人和人的互动。促进协同的机制设计,这是未来组织创新最重要的领域。”

2、快速的反馈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说:“不论是从智力还是在道德的角度上分析,人类之所以值得尊重,其根源在于他们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修正的。人类所有判断的力量和价值全然有赖于其在出错的时候可以被加以修正。”彼得·德鲁克曾说:“要发现你的优势,唯一的方法就是回馈分析法”。但是,在传统企业(组织)机构中,随着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层级不断增多,一线员工能够获得的有价值的反馈就数量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质量越来越低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与“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经典而可悲的尴尬。

DT时代,如何为“自驱动”的“创作者/劳动者们”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更加快速、高质、多角度的劳动效果反馈,成为职员衡量企业(组织)“硬实力”的重要标准。如何在企业(组织)中建立起“坦率、善意、快速、高质的反馈文化和机制”成为职员衡量企业(组织)“软实力”的重要标准。

3、明确的理念

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组织外部边界清晰,内部通过划分区域、划分层级、条块细化来形成群体力量集中和协作竞争。DT时代的组织,更多通过分布式、社会化、自组织等方式开展协作。面对“传统结构”的解体,“新的结构”日趋灵活松散,以及“弹性化”、“去中心化”、“个性化”等等日益明显的组织发展趋势。未来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凭什么能够让一批可以“自由连接”的“知识人”长久的加入一个组织当中?

窃以为,未来一个组织唯一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核心可能正是:“长久明确的理念”。以及,相应的围绕“核心理念”所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的“目标”、“价值系统”。

其中,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清晰明确的传达和反馈阶段性“目标”更显的尤其重要。“理念”决定了未来组织的边界、规模、前景;“目标”决定了未来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凝聚力”、“战斗力”。

4、人文的关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劳动、生活不再断裂,而是开始重新深度融为一体。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更加成为劳动者所更加关注和重视的。因此,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劳动者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显得日趋重要。

不同于西方管理理念,中国文化以“情”为特质,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如何探索以理性精神为准则,纳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统一的管理模型,或许未来东方智慧将有更大的作为。

 
  
  
  
  
 
更多>同类技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