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做到这三点 智能穿戴将取代智能手机

   日期:2016-03-14    
核心提示:当下世界,智能手机在全球蔚然成风;未来社会,智能手机又将何去何从?正如PC没有想到会被手机取代一样,当前的智能手机似乎也并不承认有一天将被智能穿戴设备所取代。当前人美对于智能手机还能抱以美好的愿望,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只是我们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

当下世界,智能手机在全球蔚然成风;未来社会,智能手机又将何去何从?正如PC没有想到会被手机取代一样,当前的智能手机似乎也并不承认有一天将被智能穿戴设备所取代。当前人美对于智能手机还能抱以美好的愿望,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只是我们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

从纯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说,可穿戴设备革命会比之前的移动大潮来得快得多。这都要感谢如今成本低廉的传感器和芯片,让小公司有机会设计生产复杂的可穿戴硬件设备。智能手机厂商在提供可靠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上下功夫,而可穿戴设备只要在简单的蓝牙连接(或其他协议)上与智能手机通讯,开始自己的创新就行了,这是在智能手机时代无法想象的。

当前,很多人认为智能穿戴设备最多只能充当手机“小三”的角色,更不认同智能穿戴设备将取代手机;也有很多人热血澎湃高呼“万物智能时代开启”,“手机即将被智能可穿戴取代”。大大认为取代为时尚早,3大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一、取代的瓶颈不在成本,但目前做到的还太初级

现在的众多设备智能化的起点,就是铁三角:“传统设备+联网模块+手机APP”。随着联网通信模块的成熟,成本日益降低。如果能够提供新的智能体验服务,这种成本的叠加对于用户是可承受的,何况随着模块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放大,这种新增成本的边际效应将趋近于0。

当前的智能手表替代手机功能,特别是通话功能,有两类:一是蓝牙接听拨打,类似子母机;二是使用入门手机芯片方案。从使用场景看,第一类是典型的辅助性。第二类受限于续航痛点,现阶段基本上形同鸡肋,用户使用的场景并不多。而对于互联网冲浪而言,更是不值得一提,所以,现阶段的可穿戴更多是通知类应用且与手机配对使用。

二、取代有赖于3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进度

可穿戴替代手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可穿戴的“小”与手机屏幕的“大”之间的矛盾。当前手机的主流屏幕是5-5.5吋,对于可穿戴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点取决于3方面技术的突破:1、柔性器件的商用;2、电池续航技术革命;3、人机交互技术突破。

1、柔性器件的商用

对于柔性屏而言,目前已经商用的是曲面,三星S6 edge做到的是两侧曲面。其演进路线是曲面->折叠->柔性。业内普遍判断是2016-2017年将有望得到规模商用,主要制约因素是工艺良率与成本。2014年10月,三星SDI成功研发可弯曲电池,加上石墨烯技术在近两年的技术突破,可弯曲柔性电池将成现实。加上之前在智能手机已发展起来的柔性电路,可穿戴设备真正“弯曲”可穿戴已不再遥远,三星2014年推出的腕部设备Gear Fit就已搭载柔性屏幕,但离梦幻柔性仍有距离。如果柔性屏以及柔性电池等器件能够规模商用,将是可穿戴取代手机的关键一步,实现携带时小、应用时大的按需而变。

2、电池续航技术革命

在可穿戴如此小的规格下,续航一直是可穿戴之痛,特别是“+移动通信模块”可穿戴之痛,实时无线连接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是一种奢望。我们看到续航领域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倪端,包括新电池材质的研发试验、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快充技术的普及、无线充电的成熟,这些都是可穿戴未来走向独立的有力支撑,电池续航的供需矛盾已接近拐点,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需待时日。

3、人机交互技术突破

在人机交互领域,iPhone普及引领了触摸交互方式,但在可穿戴如此小的规格下采用触控显然是违背人性的交互方式,语音、姿势(手势)、图像识别等解放双手的交互方式更加适合可穿戴产品。新兴交互方式,当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准确度待提高,而机器智能学习、云端大数据的兴起,将是智能识别技术应用的福音。在新兴的交互方式中,语音交互具备在可穿戴产品规模推广的条件,也符合可穿戴设备的解放双手的使用场景。姿势(手势)识别,类似智能手机,也可借助传感器在可穿戴产品中得以广泛应用,专门用于捕捉人体姿势的穿戴式产品也将有较为广阔的市场情景。图像识别、眼球识别等由于技术、成本、体验等限制,规模商用还需等待。

物联网时代,我们生活的整个城市、环境都将成为资讯的载体,我们需要的将不再是简单的资讯或者工具,而是能直接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或结果的“助手”,一种能够直接承载人“机”沟通、交互、控制的载体。相较于手机而言,可能智能穿戴设备更符合物联网时代人“机”之间的这种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且期待,3大瓶颈技术突破之时,就是可穿戴终端取代智能手机之日。

 
  
  
  
  
 
更多>同类技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