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装备研究院构建装备经济管控新体系

   日期:2005-02-03     来源:解放军报    评论:0    
  本报讯 马光军、记者谭洁报道:1月底,空军装备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飞赴某地,对某新型飞机的研制经费情况进行论证,并拿出一份科学的论证报告。该院构建装备经济管控新体系以来,对新型号装备进行经费论证和审查,把关经费数千万元,提高了装备经费的使用效益。
  长期以来,航空装备一直由研制方提供经费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拖进度、涨
经费、降性能的弊端。这个研究院本着性能与成本并重的原则,在去年下半年成立了装备经济研究室,建立科学的经费评估分析模型,选调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专业技术专家和国防经济专家,制定规范的装备价格论证制度,构建了装备经济管控新体系。据介绍,该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可以对装备经费进行精确计算,而且可以对装备的研制、生产、采购、使用、维护进行全寿命管理,使装备经费管控实现了从“干了再算”为“算了再干”,从概略估价到精确定价,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跨越。
  记者在某新型战机综合立项论证现场看到,科研人员把该型装备的研制过程分解后,将已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一组经费使用的最佳数据便显现在屏幕上。有关专家指出,这些数据细化到装备研制生产的各个环节,对成本进行了科学核算,以此为标准下拨经费,可以确保经费足额够用不浪费。为保证论证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他们在论证前分赴各地军工厂深入调研,采集装备的大量相关材料和经费构成的原始数据,并采用世界通用的装备参数分析软件及相关仿真手段进行精确计算。与此同时,他们还针对装备经济分析涉及专业面广的特点,组织业务人员参与装备经济论证培训和理论研讨,掌握装备全寿命费用论证规律。他们还广泛开展联合攻关,邀请飞机发动机、机载武器等专家,围绕难题联合论证,确保定价的权威性。

  编余小议 ●武天敏

  从源头避免“钓鱼工程”

  工程基建项目中,容易出现经费先“缩”后“涨”的现象。“缩”是为了通过立项审批,一旦上马钱不够,只好一再追加投资,造成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投资超计划。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钓鱼工程”。

  国防装备研制投资大、周期长,事关国家安危大计,意义远非盖一幢楼可以比拟,特别应当避免出现“钓鱼工程”。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光靠行政手段制约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科学论证,建立科学的经费评估分析模型,在精确定价的基础上提高预算的权威性,从投资源头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空军装备研究院构建装备经济管控新体系,航空装备研制实现从概略估价到精确定价,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