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需求特征调查分析

   日期:2006-05-31     来源:佳工机电网    评论:0    
     制造业门类众多、千差万别,但大体而言可分两类,一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一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本报记者在对上海、广东、黑龙江、江苏四省市数十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需求进行调查后发现,装备制造业的共同特点是产业链长、分工协作度高、中间环节多,其信息流量和信息应用的侧重点与消费品制造业有很大差异。一方面,装备制造业的内部信息化程度要求比消费品制造业高,另一方面,其外部信息化需求重点集中在供应链端而不是客户服务端。而且越是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其供应链一体化需求越强烈,越是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支撑。 

装备制造业特征:产业链长、协作度高 

     装备制造业不仅涉及机械加工业,还涉及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相关行业。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包括工作“母机”、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等。 

     装备制造行业的主要流程为产品的市场开发、产品的创新设计、产品的生产制造、产品的销售及服务,是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循环。其中,产品的生产制造,从原材料、配套件的采购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上下游企业构成了一个产业链,产业链长、社会大生产分工协作度高。少数企业从事成品生产,大多数企业从事中间产品、零配件产品以及资本物品的生产。由于装备制造业产品工艺复杂、制造过程长、产品及物料品种规格多、管理困难而复杂,因此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发源地,ERP、CRM、SRM、BI、EC、OA无一不是首先在机械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的。 

    随着企业结构的优化,一大批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装备主机厂与零部件生产厂逐步分离,零部件厂商作为中场企业面向广大社会;主机厂作为支配型网络制造企业的盟主,通过网络与紧密合作伙伴及供应商协同运作,包括产品协同设计、协同商务及分散化网络制造。就制造而言,网络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网络化制造贯穿于从订单、经营活动组织的组建、产品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加工到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就产业而言,网络正在改造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组织结构,一些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合作方式。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供应链信息化是重点 

    因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长、社会化分工度高,使装备制造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与消费品制造业不同的信息化需求,比如高度重视产品信息化、对客户端关注度低于平均水平、高度依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 

    与消费品制造业相比,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首要特点是装备的数字化,装备或者说产品本身的信息化要求更高。也就是说要在传统装备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比如加上传感器、加上嵌入式软件等,形成一个机械和信息相结合的、深度一体化的装备——数字化装备,使得装备本身发生革命性变化。 

     装备制造业客户数量比较固定,对客户信息需求不大,但对上下游供应链信息需求庞大而复杂。产业链上下游要对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进行交互,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只有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 

    调查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应用水平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10%。应用CRM的企业也仅简单记录客户基础资料,系统本身也不大,没有形成对信息的充分分析和利用。但在上下游各供应链环节,信息对组织生产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对信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记者在我国老工业基地齐齐哈尔采访时了解到,曾备受赞誉的三大军工、两大罗汉、国宝一重等传统装备制造企业,目前产品多数急需换代与更新,急需靠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当前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供应链管理方面。 

    首先是企业间协同制造能力差。装备制造业目前仍然处在订单式生产阶段,产品的设计随着用户需求向多样化、多品种发展。虽然部分行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工程,如:CAD/CAPP/PDM/ERP等,但主要是从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来规划建设的,还未从企业间动态联盟、网络协同的高度进行开放资源共享环境建设。 

    其次是零部件配套采购方式落后。在装备制造行业数控机床的制造中,与之配套的数控系统,机械、液压配套装置,采购成本占机床总成本的30%~50%。目前的采购方式满足不了生产的配套需要,存在许多采购弊端,采购费用高。 

    最后是供应商信息匮乏,对供货计划的变更信息不能及时跟踪,造成供应商库存成本居高不下。要解决这些共性问题,除了通过信息化工程,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底层数字化和内部信息化能力之外,更迫切需要建立企业间网络化共享平台及上下游企业的零部件供应链,实现网络化采购供应服务系统。 

供应链信息化的方向: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 

    网络化的制造、销售、采购、售后服务以及承揽订货等方式,成为制造企业必不可缺的手段和工具。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出现了一批运营网络市场的专业企业,从事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市场运营。而这方面恰恰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当前最薄弱的环节。“十五”期间,一大批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生产和内部管理领域如CAD、CIMS、ERP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供应链的网络化程度和经营管理能力与之并不平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三方的供应链服务平台发育还不成熟。 

    专家认为,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是广义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的一部分。除了少数实力雄厚、上下游整合能力强大的核心企业,装备制造业自身去搭建供应链管理的平台是不经济的,应由日益发达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来提供。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专家组长、清华大学国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心副总工程师柴跃廷教授认为,狭义的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现代物流为支撑的新型商务模式;广义的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新经济与社会活动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常提的供应链管理乃至客户关系管理都属于制造业外部信息化,也就是电子商务体系的一部分。电信企业在为制造企业搭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时,应将服务内容从交易环节进一步向供应链管理和协作环节延伸。 

     经过对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应用的需求不同:首先是企业基础数字化阶段,企业必须通盘掌握其生产流程各个方面的情况,这包括实时了解订单、存货、财务等方面的状况。其次是企业为其供应商及客户提供业务协作的“可视性”,例如客户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与企业连接,使用基于Web的自助式服务以及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再次是企业与企业间业务运营已经实现100%电子连接,因此可支持企业间业务协作程序、跨部门通信、协同业务规划及财务结算自动化等举措。近年国际贸易及金融领域发展迅速的“直通式交易处理”(STP)模式便是其中一个例子。最后是企业实现端对端的供应链可视性及优化,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实时提供、及时补充多种存货,为生产工序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 

     由此可见,信息通信企业比较适合为供应链管理已经进入第二、三、四阶段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汽车、电子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领先行业。必须看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可视性”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为此,一些信息服务企业如UNIsys已经专门提出了全球可视化商业概念,使企业和政府能够追踪和保护货物和资产。这种全面的方法集成了现有系统,通过改造流程和实施技术,能够创建企业之间的连接。 

     本报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实地调查还发现,当前直接针对装备制造业搭建的第三方信息平台还很少,技术上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网上交易停留在“撮合”层面。专家指出,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应与有关行业组织或龙头企业进行更深入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对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能力。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