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江湖十面“霾”伏 终有云破天开时

   日期:2013-01-16     评论:0    

刚刚作别“末日年”、新年伊始的中国就遭遇了十面“霾”伏的天气。其实不但是我们头顶的天空,放眼全球经济,同样是阴霾密布。无论是欧元危机激化还是美国的“财政悬崖”,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面临一轮大衰退。而回望中国的光伏产业,尽管政策面暖风频吹,却也尚未驱散笼罩在行业上空的雾霾,多数遭受重创的企业尚未显现出回暖的迹象,2013年的前路依然迷茫。

然而,尽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尚未铺开,在海外上市光伏军团集体低迷沉寂的背后,肃杀萧条的光伏江湖深处却是暗流涌动。曾经长期潜藏在光伏巨头背后的汉能控股,一家另类的本土光伏厂商,却在此时上演了一出逆市海外收购的大戏,着实赚足了各界的眼球;而一家德国太阳能龙头企业大手笔收购中国光伏逆变器企业股权,也意外搅动起国内同行企业的不安和恐惧。

尽管是一中一外、一进一出、一喜一忧,但无论是薄膜电池还是逆变器企业,似乎都在迫不及待地从以往的边缘角色走上前台,而曾经风光无限的主角--晶硅电池厂商们则大多退居幕后低调疗伤。窗外雾气氤氲迷蒙,正如往昔的多少恩怨是非都随之隐没淡去;巨头陨落的背后,自然会有新秀们粉墨登场;而待到云破天开,一个全新的光伏世界或将跃然我们眼前。

汉能:昔日异类的华丽转身

能人还是狂人,有的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区分。汉能控股董事会主席李河君,每一次亮相似乎都能引发这样的争议。就在光伏市场一片萧条之际,他统领下的这家民营清洁能源企业,却凭借对美国太阳能技术公司Miasole的收购,超过如雷贯耳的美国FirstSolar,跃居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组件生产商。有人说,这是典型“逆市而动”的不智之举;也有人断言,这有可能成为汉能控股与光伏巨头叫板的一把“利器”。

之所以被外界视为光伏圈里的异类,除了“万亿市值”的豪言和“打造一千个亿万富翁”的宏大叙事,李河君当年杀入光伏江湖却不走寻常路,弃传统的晶硅电池而选择了“非主流”的薄膜电池。虽然身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但在彼时晶硅称王的光伏江湖里,自成一派的李河君显然还难以与如日中天的晶硅巨头们分庭抗礼。锋芒毕露的汉能虽然自有“你走阳关道,我过独木桥”的笃定,但在当时的外界看来,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剑走偏锋”并无明显的优势。

现在回头来看,2011-2012年成为中国光伏业的一个分水岭。伴随全球经济动荡,多晶硅料价格上演华丽的高台跳水,晶硅太阳能的暴利时代也就此一去不返,迅速堕入“冰河世纪”。而来自欧美这两个海外主要市场的“双反”围剿,对于那些尚在兀自发抖的传统光伏厂商无疑是迎头一盆冷水。但独守薄膜阵营的汉能,却在此时日渐显露峥嵘。

2012年5月末,几乎就在尚德、英利、天合光能等17家中国光伏企业抱团声讨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同时,李河君却悄然出手,落下了汉能控股海外布局的第一子,收购了德国薄膜电池制造商Solibro。

显然,美欧市场对华晶硅“双反”给薄膜电池带来了产业萧条下的意外生机。受益于大量晶硅电池低端产能的淘汰,李河君将汉能控股发力的时间点设定在2013年,收购Miasole还只是汉能的第一枪。

放眼当下的光伏江湖,跌落神坛的施正荣、彭小峰等中国光伏的“黄金一代”黯然退隐,昔日风头强劲的苗连生、高继凡等元老也逐渐淡出。只有李河君,昔日的黑马正向中国光伏业的龙头发起冲击。

有人叹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或许如此。但早年李河君曾说“汉能跟所有光伏企业的玩法不一样,他们是做出口,我是反过来做,以中国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想到近月各界疾呼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必须承认,比起沸沸扬扬的“路线之争”,这种“玩法”上的分野,或许更能解释汉能为何能笑到最后。

逆变器:中国光伏的新星

近日,搅动中国光伏圈的还有一桩看似普通的跨国并购。2012年底,德国光伏逆变器巨头SMA斥资1.6亿元人民币收购江苏兆伏爱索新能源公司72.5% 的股权。然而,这一收购案引发了国内光伏逆变器企业的不安和恐惧,“狼来了”的呼声四起,更有观点称这是外资太阳能巨头占领中国光伏市场的第一步。事情真有这么严重么?

在中国光伏的产业链条中,世人的目光长期集聚在前台的硅片及组件制造领域。的确,在“欧美”双反之前,中国的光伏厂商凭借低成本及庞大的规模在海外攻城拔寨,以至于提起中国光伏几乎就等同于多晶硅组件。但进入“后双反时代”,伴随加工环节独大的现状被打破,投建电站、扩大装机成为启动光伏内需的当务之急,光伏逆变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