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研究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呼吁市民“少开车”

   浏览:233    评论:0    

庄国顺教授在位于第四教学楼楼顶的大气监测实验室里检查仪器。

10年前,在PM2.5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教授庄国顺和他的团队就开始了监测研究,当时被许多人认为“做得多余”,或者并不看好。10年后,当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持续的雾霾天气时,作为最早呼吁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的专家之一,庄国顺感到痛心疾首。

今天上午,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庄国顺等完成的“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产生上海PM2.5颗粒的重要“元凶”之一。“2000年,上海PM2.5本地人为来源中,工业生产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比例为7∶3;最新研究发现,后者所占比例已经大幅上升,达到50%。”

庄国顺告诉东方网记者,机动车尾气排放在本市空气质量中的影响并非短期形成。2003年至2006年,自己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上海两个典型的监测点采集了462个大气颗粒样品。统计显示,上海大气颗粒物中,硝酸盐与硫酸盐的比值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最高。前者主要由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氮氧化物形成,后者则主要源于工业生产和燃烧煤炭等,“这表明上海的机动车尾气对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在全国最高”。

除了汽车量的增加,油品中的硫含量偏高,从而加重了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程度,成为雾霾天气出现的推手之一。庄国顺认为,国家已经推出了国三、国四等标准,但马路上的机动车油品质量是否达标却很难说。“如果这个问题不重视,以后还可能再发生持续的雾霾天气。”

“要解决雾霾天气,眼下最见效的就是大力限制城市中汽车的数量,以及严格控制汽车排放质量。”庄国顺建议,不仅仅是在几个大城市里面,包括几个中等城市,都应该把发展城市交通列入第一位。“每一个市民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尽可能少开机动车。”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