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嫁接”自动化 企业力求品牌化经营

   日期:2015-07-31     评论:0    
核心提示:“机器换人”,无疑是近两年产业发展的热词之一。在洛阳市,闻名全国的偃师市手工制鞋业,也正在经历一场“机器换人”的产业革命。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机器换人”虽有助于增强制鞋产业整体竞争力,却难解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发展之“结”。

“机器换人”,无疑是近两年产业发展的热词之一。在洛阳市,闻名全国的偃师市手工制鞋业,也正在经历一场“机器换人”的产业革命。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机器换人”虽有助于增强制鞋产业整体竞争力,却难解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发展之“结”。有专家认为,在工艺水平提升之余,洛阳市制鞋企业应力求品牌化经营,扩大利润空间。

人工成本高,行业去手工化呼声高

走在偃师市区周边乡镇,可以用“百步一厂,十步一店”来形容当地制鞋企业的密集。然而最近两年,当地制鞋厂老板都在为同一个问题而头疼,那就是招工难。

近日,在位于偃师市城关镇东寺庄的偃师市宇龙制鞋厂里,副总经理兼财务主管杨占凤敲打着键盘,屏幕上跳出一个数字——“5500”。“这是一个普工一个月的工资,还没有算上加班费。”杨占凤说,现在制鞋厂招工难,工资低了根本没人干。

距离不远的大发制鞋厂相关负责人也深有同感。他说,每年春节前后,本地一些中小制鞋企业,都会面临员工辞职、跳槽和招不到新员工等问题,人力缺口相当大。今年春节后,他就在工厂门口摆放了招工启事,月工资最高开到了6000元,但前来应聘者寥寥无几。

“只要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我就会随时准备辞职。”21岁的制鞋熟练女工小李的想法颇具代表性。

偃师市鞋业协会秘书长张俊介绍,我市以偃师为主要集聚地的制鞋业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手工制鞋业,80年代初家庭作坊式制鞋生产企业逐渐兴盛,后来私营鞋厂开始扩大生产,成为当地吸纳就业的大户。然而,近年人工成本的升高令制鞋企业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嫁接”自动化,企业“各显神通”

为了破解用工难题,不少制鞋厂家把目光投向了“机器换人”,这也间接催生了不少商机,激发了机械行业、制鞋厂家以及民间发明家的创造力。

一卷卷布料进入机器,一双双成型的鞋垫在另一边鱼贯而出,进料、超声波热熔、剪裁全程自动化……这台让偃师市恒昌机械模具厂总经理高跃武引以为傲的超声波全自动鞋垫机,是他带领全厂技术骨干研发而成的,精确度、稳定性、易用度均全国领先。

“这台机器仅需一人操作,完全摆脱了手工缝制,一天能工业化生产1万双鞋垫,相当于100名熟练工人一天的产量,而且不费一针一线。”高跃武说,目前产品供不应求,除在本地数十家制鞋厂应用外,还销往河北、湖北等地。

和专业从事机械制造的恒昌机械模具厂不同,专营制鞋的宇龙制鞋厂走的是一条合作研发的道路。这几天,宇龙制鞋厂和洛阳新思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洛阳新思路)展开技术合作,联合研发的新型智能自动聚氨酯制鞋流水线正进行最后攻关。

在宇龙制鞋厂的大仓库里,记者看到了这台让杨占凤寄予厚望的“宝贝”。“从注射物料到开模、压模,再到脱模,全程实现自动化,使该设备整条流水线的操作工人由9人减少到4人,8小时可产鞋2800双。这样高自动化的机械,在全国范围内还是第一台。”杨占凤说。

此外,民间发明家也跃跃欲试,偃师市邙岭镇的宗占国历时5年发明的预塑机烘干机,让以往“跑断腿”和“累弯腰”的挂楦、下楦两道工序,在工位上坐着也能完成,大大降低了这两个工位的劳动强度。该设备申请了21项国家专利,目前已进入小批量生产。

偃师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肖延奎说,制鞋机械的创新已经成为区域内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每年的专利申请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制鞋机械这一领域。“在业内,企业负责人一见到科技局负责人,第一件事就是问有没有企业开发出新的自动化机械,可见制鞋自动化机械的研制和应用已经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肖延奎说。

“机器换人”后,难解行业“同质化”问题

然而,手工制鞋业“机器换人”后,企业并非高枕无忧,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

近两年,一场专利官司在当地制鞋业闹得沸沸扬扬。宗占国花费近百万元发明的预塑机烘干机,被两家机械厂仿制,应用在14家制鞋企业。宗占国以涉嫌侵犯专利为由将这些企业告上法庭。尽管官司最终以和解收场,宗占国却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宗占国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鞋业工艺创新的最大障碍——低门槛带来的行业模仿。

在偃师市恒昌机械模具厂的采访过程中,让记者惊讶的是,高跃武并没有为他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超声波全自动鞋垫机”申请国家专利。“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如果申请专利,技术很快会被内行人模仿,到时候我们就被动了。”高跃武一脸无奈。

杨占凤也遇到类似的困惑,她告诉记者,现在自己研发的机器还没推出,已经有一些同行前来打听技术细节,企业不得不加强保密管理,要求技术人员对研发成果守口如瓶。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手工制鞋领域,一台机器一经应用,马上会遍地开花,随之难免会有人仿制。”杨占凤说,接下来发生的是“你有我有大家有”,制鞋业的“同质化”竞争将愈演愈烈。

工艺水平提升后,应力求品牌化经营

对此,有专家开出了品牌化经营的“药方”。

张俊认为,“机器换人”对于我市制鞋业增强行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至关重要,然而在工艺水平提升以后,更重要的是用品牌化经营让厂家获得更多利润。

张俊口中的“低利润”,在记者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从原料到一双布鞋,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然而这其中厂家的利润很少。

“即便是一双不到50元的鞋,生产工序也一样复杂。”杨占凤举例说,拿注塑女鞋来说,现在要用高频印花,要做装饰、纤毛口、钉鞋扣,做鞋帮、插跟,还要注塑成型,有些工序有20多道,即便是简单的老年布鞋,工序也有六七道。

杨占凤说,出厂价不足30元一双的男鞋,等消费者穿到脚上,也都八九十元了。然而,生产厂家一般只有五六元钱的毛利,甚至少的利润也就几毛钱。这反映出纯代加工企业议价空间很小,也凸显出打造自有品牌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洛阳华荥桥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宏茂最有发言权。徐宏茂说,他们公司的“华荥桥”商标在2010年成功申报为河南省着名商标后,销量大增,甚至出现了外地客商等购的现象,提高了企业效益,增强了企业综合实力。“目前,我们公司正在筹备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徐宏茂说。

如何实现品牌化经营?张俊认为,打造制鞋业品牌,就要引入大量高层次设计人才,生产适合品牌的个性化、差异化产品。这也是目前行业欠缺的,以偃师市为例,全市专业设计开发的工作室也只有5家,不利于打造制鞋业品牌。

“只有各方面的设计人才到位后,大家才能聚在一起讨论,引进竞争机制后才能产生‘火花’,生产出各自的亮点产品。”张俊说。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