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来袭: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

   日期:2015-10-19     评论:0    
核心提示:图灵测试是英国“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1950年设计的,目的是测试人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人确认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的回答,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换言之,在阿兰.图灵(Alan Turing)提出64年之后,图灵测试第一次被通过了。

图灵测试是英国“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1950年设计的,目的是测试人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人确认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的回答,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换言之,在阿兰.图灵(Alan Turing)提出64年之后,图灵测试第一次被通过了。

尽管对这一事件有一些争议,但毫无疑问,它是人工智能乃至于计算机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喻示着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

没错!一个新时代就要开始了。它是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即将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此前,还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回顾:

一是深蓝计算机与卡斯帕罗夫的比赛。1997年5月11日,IBM公司的深蓝计算机在一场国际象棋比赛中与俄罗斯棋王、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进行第6次交手。此前,双方已苦斗5局,打成2:5、2:5平手。在第6局决胜局,誓要捍卫人类尊严的卡斯帕罗夫在仅走了19步的情况下就眉头紧锁,向深蓝“拱手”称臣。整个世界为之一振。这是第一次在智力较力中机器打败了人类专家,它意味着智能机器具有了高超的推理能力。

二是“GoogleBrain”项目中的识猫成果。2011年,当时供职于谷歌的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启动了“GoogleBrain”项目。这个项目利用谷歌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和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观看无标注的YouTube视频,学习到如何识别高级别的概念,如具体的动物——猫。这就是著名的“GoogleCat”,它的面世意味着机器具备了像人类一样的感知能力。目前,这个项目的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安卓操作系统的语音识别系统上。

当人工智能具备了推理能力和感知能力,机器取代人类的一天还有多远?对此,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时间表,前百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余凯博士的时间表是:

第一阶段(2000-2009):润物细无声

AI大规模应用应该是从2000年开始,因为PC互联网产生大量的数据,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里面包含三大应用——搜索、推荐、广告。但这个时期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润物细无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都是一些偏后台的技术,用户不是那么容易可感知,尽管它实际上能产生巨大的产业价值。

第二阶段(2010-2019):于无声处听惊雷

今天处在的这个时代,就是从2010年到2019年,我们将它形容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更多的数据,更powerful的计算能力和网络带宽,还有包括更powerful的model,比如说深度学习,比如说让语音识别从过去完全不可用到现在的可以预期。

百度第一个语言识别的系统,在安静条件下语音识别是80%多的准确率,到今天能做到95%,而这差不多仅花了两年时间。技术的发展非常快速地在进行。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