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培育四大要素市场来促进供给侧改革,加强制造强国的建设?

   日期:2016-10-19     来源:中国工业评论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是劳动生产率也低于美国,能源和其他成本高于美国。如果以美国为一百计算的话,中国是九十六。全球前十类商品出口国当中,除了中国和韩国,其他经济体的制造成本都高于美国。

全球制造业竞争态势变化

目前,根据有关方面的分析,全球制造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一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了生产力优势。如波士顿集团分析,过去十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制造成本优势发生了变化。新兴市场国家中巴西的成本最高,墨西哥的成本低于中国,俄罗斯和东欧的成本接近于美国。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成本最低,略高于中国,伦敦制造业的成本在西欧最低。过去我们经常觉得,英国虽然仍是科学研究上比较发达、走在前面的国家,但在技术产业化方面相对滞后,然而现在又有新的趋势,英国的制造业成本在西欧是最低的。

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是劳动生产率也低于美国,能源和其他成本高于美国。如果以美国为一百计算的话,中国是九十六。全球前十类商品出口国当中,除了中国和韩国,其他经济体的制造成本都高于美国。

二是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麦肯锡分析了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他们从工资、劳动力生产率、能源、汇率四个主要因素分析了制造业竞争力的变化,把25个主要的制造国家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压力型,原来是低成本的制造基地,但是成本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加,比如巴西、东欧和中国;第二类是继续削弱型,过去是高成本国家,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低于要素成本的增长,所以竞争力继续削弱,比如一些高收入国家;第三类是稳定型,低成本基础上生产率增长高于成本增长,成本竞争力仍然保持稳定,包括印度、东南亚等国;第四类综合成本优势和生产率优势,其效率的增长快于工资的增长,汇率稳定并且拥有较大的能源成本优势,包括美国和墨西哥。

由上看出,创新和改善经济管理是保持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麦肯锡分析,我国全生产率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成了四个阶段。从2010到2014年,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下降,最高的时候是1990年至2000年。从数据中看出,我国经济增长正在进行动力的转换,过去提高要素生产率的动力现在已经在减弱。

我做了对制造业各种要素的生产率分析,能耗的利用效率提高很快,而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要远远低于能源的利用效率。综合成本利用效率有缓慢的下降,资产增加值率过去相对稳定,2008年、2009年有所提高,但是近两年在下降,所以投资效率在下降。

三是发达国家制造业正在回流。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指数表明了全球制造业国家的动态变化,中国和美国正在争夺制造业第一名,2010年中国成为了制造业第一名,但是成本优势正在缩小。发达国家正在向高价值先进制造业转型,同时东南亚五国在崛起,包括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它们虽然在崛起,但是某些方面不能替代中国。它们主要在轻工业,如消费品、消费电子方面会替代我们,其他大的重型工业替代不了。

目前,全球出现了两个强有力的制造业区域集群,即北美和亚太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前10强的国家中,北美和亚太地区国家占主导地位。

德勤把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排序,它们是人才、成本竞争力、生产力、供应商网络、基础设施、财税政策、法律制度、市场规模、医疗保健和政府投入等。与美日德和新经济体相比,我国的制造业竞争优势排序中,排在前面的是成本、本地市场吸引力、政府投入;居中的是基础设施、供应商网络、人才供应、创新政策、财税金融和能源政策;居后的是法律体系、医疗保健等。我国在技术实力上有比较大的差距,根据劳动生产率和高技术密集商品出口比例,我们和印度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可以看出,我们在劳动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方面的竞争力是有待提高的。

德勤通过对大公司CEO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才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建设创新网络政策等,要实现各种驱动因素的平衡(综合成本、提高效率等),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特别是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法人制度,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公平竞争等都很重要。德勤分析认为,中国比较有优势的公共政策,主要是在支持科学技术和创新上。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国外有的我们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有。其次是技术转让,应用与整合的政策比较好。然后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环境保护力度很强,国家定了很高的标准,而且执行力度也比较大。最后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和规划,我国比较强。

而我们薄弱的方面,主要是企业税费比较高。因为个人所得税比较高,很多高级研究人员是在香港拿工资在内地干活。还有,德勤认为,我国劳动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比较弱,政府的干预以及政府和国有企业对私营企业存在挤出效应。

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优势有以下方面:第一,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产业链健全,制造能力比较强。第二,拥有巨大的市场,可以分摊创新成本,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优势。第三,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技术积累资金能力比较强,产业配套基础比较好,产品比较齐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多、成本相对较低,技能密集型产业有比较大的优势,例如软件人才很多。

我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大而不强,规模大而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虽然成本低,但是综合成本比较高。我们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产能过剩与部分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足,工业基础薄弱。因此,制造业的创新势在必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制造强国建设

中国工程院将“2025制造强国指标”分成四大类:规模、质量和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其中,排序最高的是规模化发展,第二是结构优化,第三是持续发展,质量效率排名最低。

既然要加强供给侧改革,那么供给侧改革如何与制造强国战略相互促进呢?供给侧改革是长期的目标,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要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不等于不要需求侧管理,供给侧和需求侧相当于投入产出表的两端。需求侧主要是讲产出的分配,比如投资消费和出口,到底有多少用来投资、多少用来消费和出口,供给侧主要是讲投入,如何优化投入。优化投入有四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制度(如果没有制度改革,要素很难发挥作用)。

供给侧改革是中长期的任务,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和市场经济来提高要素质量,优化要素配置。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在竞争前的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包括示范项目以及首台套的采购支持。美国的很多技术,比如互联网,开始都是在军队里和政府里应用,所以政府可以在前期用户方面发挥作用。

近期五大任务,三去一补一降,重点是提高要素生产率。对制造业来说,除了钢铁冶炼以外,补短板更重要。目前,去杠杆应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现在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靠太多了,特别是企业上市的数量很少,所以要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同时要提高制造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去产能主要是结构性过剩,实际上现在是低端产能过剩与有效的供给不足并存。要提高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加有效供给,去低端过剩产能,要实现两个中高端。应该降低制造业的综合成本,我们在综合成本方面优势已经不多了,特别是要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补短板是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也要强调的,主要有几方面的短板:核心关键技术的短板,基础工业的短板,质量和品牌的短板,创新能力的短板,这是我对制造业“三去一补一降”的理解。

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核心是要提高要素生产率、增加竞争力。我把创新分成几类,第一是效率驱动型的创新,目的是要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现阶段应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机器替代人的方式。第二是面向消费者的创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有效供给。第三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这是制造业现在很重要的短板,是技术引领型的创新。对传统产业要加强技术改造,重点是绿色和信息技术的改造,同时要培育新兴产业。

目前,要进行开放式创新,因为创新要素在全球流动,哪个地方环境好要素就向哪里流动。我们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比如华北各地都有研究中心,也参加了全球标准组织,进行专利、知识产权的互换。

同时,应提高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一方面降低企业税费和综合成本,让企业创新能够在市场上营利。然而,在市场上营利不光是成本和税费问题,更重要的是有的创新产品无人用,如何打通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通道,这是很关键的。

如何通过培育四大要素市场来促进供给侧改革,加强制造强国的建设?

首先是人才市场,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优化人才结构。特别要强调的是,结构转型升级的时候,要加强持续教育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素质,原来传统产业人知识结构不适应现在,所以要持续教育。更重要的是发挥企业价格的作用,需要借助企业家来寻求未来的市场,发现市场并组织要素。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适应创新链条各个环节的需要。创新初期可能需要风险投资,后来需要贷款,中间还有一些资本上市,要到股份市场去融资,所以要完善资金配置的机制。资本需要向高效率的环节流动,我们现在恰恰是在房地产这些方面收益比较高,制造业实体经济收益比较低,所以钱流不到实体经济中去。一定要完善资金配置机制,要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应突破创新链条的瓶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项目的投入,扩大直接投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中小企业融资等,要为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

在技术市场方面,要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获得技术,包括内部开发、合作开发、技术许可、收购兼并等。目前,需要加强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平台,要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环节需要加强,第一是加强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第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技术转移的时候,知识产权价值方面常常很难得到评估。

应通过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通过改变政府职能,克服政府干预过多、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获得市场要素的机会。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落实创新激励机制,特别是要加强鼓励创新的需求政策。

而需求政策方面,要完善标准体系,实行统一严格执法和政府采购政策,要打通创新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通道,使创新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利。同时,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新业态要采取开放包容、允许先行先试的做法,不能过早地用现行制度来管卡。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正在从跟踪追赶向赶超前沿技术创新过渡,在这个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在追赶阶段,技术和市场都是已知的、固定的,可以通过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来实现技术追赶。可是前沿技术市场和需求都是不确定的,政府的作用就不同了,要更多地发挥市场选择作用。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