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八强作品公布(图)

   日期:2005-09-29     来源:国家航天局网    评论:0    

 9月23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征集和评选,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正式对外公布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八强作品,并启动全国票选活动。
 自2005年8月15日“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专业设计机构、设计师及广大热心群众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踊跃投稿。截止9月10日,共收到参选作品1026份,这些作品主要来自国内,也有的来自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斯洛文尼亚等国的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投稿人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2岁。
 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评审委员会和专家组根据标识征集评选办法,经过初选、复选和三选三轮认真评选,在千余份作品中选出了八强作品。这八幅作品从今天开始,在新浪网上公布,请公众进行网络投票,评选委员会将结合投票结果和评审专家的意见最终选出前三甲作品,提交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选定最终标识。公众网络投票截止时间为10月10日24时,得票最高的作品将获得“网络人气奖”.
 专家评审组组长陈绍华介绍,本次选出的八强作品有的来自专业设计机构,有的来自个人爱好者,八强作品都符合标识征集的要求,能够体现科学探索月球的主题,创意新颖,构图美观。但考虑到征集方对标识应用的需要,有的作品还需要在尊重作者原创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确定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在细节上可能会和今天公布的作品不尽一致。(文并摄/李迁)
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八强作品

创意说明

  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而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月球探测的内容不言而喻。红色使标志具有更强的中国特征,具有中国文化特有的张力和意境,月球探索工程也蕴涵着这种民族自豪感。


 创意说明
以中国书法入画,描绘出月亮、眼睛与旋转的轨道,准确地表达了探测月球的这一主题与中国探月的文化情感。

 创意说明
logo以深蓝色为背景,代表浩瀚无穷的宇宙。橘黄色的月球外围绕着三条弧线,代表我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成蓝、黄、白三种颜色,白色弧线一端变成一只巨龙飞腾在月球上方,代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勇敢、坚韧、科学的探索精神。


 创意说明甲骨文“月”是中国人对月球最早也是最原始的观感。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终于能够亲身感受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星球。甲骨文的手绘笔触质朴而又充满现代感。
 充满生命力的红色,好似满载人类梦想的科技翅膀,飞向月球。


 创意说明
 标识以“飞行器”、“月球”和传说中的“嫦娥”设计成一个“中国”的“中”字,以直观明了的形象表达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涵义。图案刚柔相济,既有中华民族传统底蕴,又充满现代理念。“飞白”增加了升腾的动感和太空广袤的空间感。
 下部粗大的“中国”的英文“CHINA”中的“I”字稍作处理,用红色,犹如运载火箭发射时喷发的火焰增强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又突出“I”的含义,是我国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研制的飞行探测器以及实施整个探测工程计划,体现出我国对该项工程的实力、信心和雄心!

  创意说明
  “登月”红色部分是“登天”二字的草写, “红袖”写意出探月工程的运行轨迹,下部的蓝绿混色“点”寓意有生命的地球,整体示意飞离地球,向月球飞去;蓝绿混色“点”又寓意着月球,示意经过轨道运行登临月球,随着人类的不断登临与探索,月球终将与地球一样“染”上生命的绿色。

  “登月”攀援极上,如古人想象的天梯,如地月间的一条纽带,如天地间的一座桥梁,整体上形象的描绘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三步走”计划,明确表现出探月的主题和科学、探索、奉献、的精神。

 创意说明
 太极阴阳图——采用中国特有的图案形式——太极图形,通过结构上的互补,达成整体的和谐与圆满;
 水袖——标识形似一女子挥带起舞,展现出“嫦娥奔月”的艺术形象,同时又与"嫦娥一号"形成呼应;
 主题鲜明——图案整体处理成圆球状,以此代表月球;月球上的红色圆点代表探测卫星,卫星在绕月飞行,在月球中间划出一道∽状态的运行轨迹,充分体现了探月主题;
 跨越——图案上半部分组成一线条人形,预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已跨越了一大步,体现出科学、求知、探索的精神。

 创意说明
 标志以“嫦娥奔月”造型,寓意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将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演绎为真实的开始,是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飘扬的云袖托起腾空的宇宙飞船,象征着几代航天工作者投入毕生精力、前仆后继、无私奉献,实现中国人探索另一个星球的飞跃。标志中,嫦娥飞向广阔太空的造型,又体现了科学、求知、探索的精神。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