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八“回家”带回了什么

   日期:2011-11-18     来源:解放军报    评论:0    
核心提示: 内蒙古四子王旗辽阔草原的深处,夜色下闪耀着炭黑色、带着神秘宇宙气息的神舟八号。此时此刻,我们的“神八”“回家”了。 此刻,神舟八号带着太空的洗礼,带着被中国航天人成功突破并掌握的那些尖端技术,带着面向未来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项目,“回家”了。

                                                                                     欢庆“神八”归来。

                                                                                 “神八”飞船返回舱落地

                                                                              返回途中传回的舱内画面

                                                                                       返回舱打开降落伞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新闻聚焦

  内蒙古四子王旗辽阔草原的深处,夜色下闪耀着炭黑色、带着神秘宇宙气息的神舟八号。此时此刻,我们的“神八”“回家”了。

  在这个“天苍苍野茫茫”的舞台上,我们见证了“神一”到“神七”返回舱成功着陆,见证了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完成使命载誉归来……从这里向世界爆发出的一股股强大的新闻冲击波,从1999年的深秋便书写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顺着1999年那个深秋的目光延伸,中国航天人似乎早在12年前便看到了今天和更远的未来——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航的扉页。

  12年一个轮回,12年一个跨越。沿着那个几乎同样的线路出发,沿着那个几乎同样的轨道高度翱翔,然后沿着那条几乎同样的航路返回,不动声色的“神八”与“天宫”联袂,完成了中国航天人的惊世一跃。

  惊世一跃天地殊。1992年9月21日,随着“921”工程启动,仅仅用了10多年,中国航天人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成功独立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行走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叩开了迈向空间站的大门,走稳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一步。

  此刻,神舟八号带着太空的洗礼,带着被中国航天人成功突破并掌握的那些尖端技术,带着面向未来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项目,“回家”了。

  它的“行囊”里,装载了几代航天人积累和创造的财富;它的“行囊”里,装载了一个古老民族探索太空的决心和梦想……

  也许,那里面,正是2011年初冬这个夜晚,“神八”给祖国带回的礼物。

  礼物之一信心增长

  神八见证飞天“中国跨越”

  “中国从2003年至今进行了为数不多的航天飞行,但每次中国都没有做重复的事,而是每次都上一个新台阶。”

  当神舟八号返回舱投向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区的怀抱时,激动、兴奋、自豪……涟漪一样,瞬间荡漾在每一个目睹这一时刻的中国人脸上。

  “思绪万千,却不知从何谈起。从‘神一’到‘神八’,我亲身参与,感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巨大进展。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感到无比自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室高工易欣说:“从‘神七’出舱活动中翟志刚来自天宇的声音和图像,到此次交会对接的清晰画面,我用自己一次次准确的操作诠释了我国在天地图像和话音通信领域的一次次跨越。我充满信心地盼望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日子早日来临。”

  从1999年深秋到2011年初冬,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每一次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激起的欢腾,早已凝成世界聚光灯下各国人民熟悉的“中国表情”。

  尽管无数次做过预设,尽管无数次盼望这一刻来临,但神舟八号从发射到返回这些日子所经历的一切,仍真实地震惊了世界——完美的发射,完美的首次交会对接,完美的分离,完美的二次对接,完美的返回……在面向世界的直播中,中国站在了世界第三个完整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坐标上,顺利叩开了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这是神舟八号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仅仅用了10多年,中国航天人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在欧洲航天局国际合作部负责人卡尔·伯奎斯看来,这展示出中国“真正的雄心”。这份雄心在比利时空间信息中心资深研究员泰奥·皮拉尔的眼中有着更为别致的解读:“围绕载人航天,中国从2003年至今进行了为数不多的航天飞行,但每次中国都没有做重复的事,而是每次都上一个新台阶。”

  航天领域内的“新台阶”从来就与风险相连,但中国航天事业显然已走到必须面对高密度发射的今天。某种意义上,唯有经历“多事之秋”的信心才是成熟的信心,唯有敢于正视风险的信心才是淡定的信心,唯有敢于面对未来的信心才是从容的信心。

  现在,激动、兴奋、自豪的“涟漪”下面,“神八”“回家”再现的“中国表情”,沉淀的正是这样的成熟、这样的淡定与这样的从容。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媒体和人们的目光仿佛并没有在此刻停留更久。“2020年中国空间站”正透过高频度的字眼,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设计中的中国空间站重量为60吨级,比天宫更加宽敞,可容纳6人同时开展工作。如果把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舱比作一居室,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展活动的‘神六’返回舱和轨道舱是两居室,‘天宫’相当于套房,未来的空间站可能就相当于别墅了。”

  这是面向未来的讲述。说这番话的人,是中国第一位飞入太空的航天员、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

  礼物之二众“智”成城

  神八浓缩无数“中国智慧”

  从来没有一项工程,像载人航天这样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智慧,这是难以想象的高度协作,这是令世界刮目的默契配合。

  眼前的神舟八号返回舱静静躺在草原上,它是那么普通,钟形的外表已被大气层摩擦的高温烧成质朴的炭黑色。它又是那么不同,半个月来它在太空所经历的一切堪称传奇,足够让世界为之赞叹。

  那一刻已成为永恒。很多人至今仍记得“神八”的对接环与“天宫”轻轻接触时那种令人屏息的感觉。那一刻,“神八”与“天宫”成功验证了空间交会对接轨道设计技术、轨道交会控制技术、对接机构设计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测控技术……

  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是无数小的技术突破汇聚而成;每一次重大跨越,都是无数扎实的步子叠加而成。这次任务,中国航天已经完成了不同以往的一系列技术革新与突破: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到国际先进的、基于IP技术的“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更加精准的迭代制导手段,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

  当盘点这些专业拗口甚至枯燥的技术名词时,我们猛然发现,如璀璨星斗般闪耀在巡天之旅上的“中国智慧”,早已在中国航天跨越发展的十几年里有了全新内涵。

  ——自主创新。正是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人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高起点,而后一路跨越,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正是自主创新,中国独创的“N+1”交会对接模式才会让世界惊叹……

  ——精细管理。“归零”这一中国航天人在实践中的独创词汇,连同无数让人眼花缭乱的系统、设备遥控指令、预案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精细化管理图景。“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这些被中国航天人奉为“圭臬”的词汇,不身临其境常人也许并不能深刻领会其含义。然而,正是这种对方案严谨设计、对计划科学论证、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管理精细追求,成就了从1999年那个深秋到今天百分之百成功的每一个步骤和瞬间。

  ——协作配合。伴随“神八”和“天宫”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精彩一幕,中国航天人早已完成了更为宏大的“交会对接”。数十万量级的零部件和元器件、上百万条重要软件语句、上百个参与单位、分布国内外的各个工作岗位……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载人航天这样涉及如此众多的专业和领域,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智慧。这是难以想象的高度协作,是令世界刮目的默契配合……

  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携带着古老文明的“中国智慧”,在航天实践中对接上了这些全新的内涵,一种全新的力量被解放和激发出来。人类仰望星空、探索太空的征途上,注定会闪耀属于中国人的智慧光芒。

  礼物之三惠及民生

  神八奠基天上“中国家园”

  当我们的目光顺着草原上降落的神八身影回溯,将视野再往历史深处延伸,我们蓦然发现,中国航天事业早已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作为天地往返“太空巴士”,神舟八号抵达了它的终点站四子王旗。作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后起之秀,中国航天人仍然奔跑在路上。

  这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欲读懂这条路的沿途风景、解读它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必须先读懂一些数字背后的含义。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50亿元人民币。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说,中国载人航天20年的花费“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预算大概在170亿到180亿美元,俄罗斯不断加大投入,欧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花费少收益大,载人航天领域的“中国效益”让世界瞩目。

  此次随着神舟八号“回家”的还有中德合作开展的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中方承担10项、德方承担6项、双方合作1项,内容涵盖了基础生物学、空间生物技术、先进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基础生物学以及空间辐射生物学等4个领域。

  这些国际前沿的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将对于推进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发展有着何等重要意义,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是,当我们的目光顺着草原上降落的“神八”身影回溯,将视野再往历史深处延伸,我们蓦然发现,中国航天事业早已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几乎每位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便捷。

  ——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从新药品到新材料,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

  ——“神一”到“神七”完成了30多项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搭载太空诱变育种实验,培育出了许多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农产品和药用品;利用载人航天器,航天员还可以监测地球磁场,探寻石油、矿藏和地下水源,观察农作物的长势等……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算法。如果将宇宙137亿年的历史浓缩进24小时,那么人类的存在只不过占据了两秒钟的时间。俄国伟大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这句富有哲思意味的话,是迄今以来人类对载人航天事业最为深刻的洞见。在这个宛如沧海一粟的蓝色星球上,当我们不再以一种短视的目光和急于获利的心态凝望浩瀚宇宙,一幅更让人想象和期待的未来画卷,才会在我们的前面徐徐展开。

  中国人所要探索的正是这样的精彩:地上一个家园,天上一个家园。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