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有害水母监测试验成功完成

   日期:2013-08-15     评论:0    
核心提示:8月8日下午,江苏连云港市连岛度假村大沙湾浴场内,20多名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遭到水母袭击。这种看似美丽的生物,因其是刺胞动物,所以含有毒性,一旦人被刺中,需要理解处理施救,因此研发出针对水母的监测预警技术,尤为重要。

8月8日下午,江苏连云港市连岛度假村大沙湾浴场内,20多名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遭到水母袭击。这种看似美丽的生物,因其是刺胞动物,所以含有毒性,一旦人被刺中,需要理解处理施救,因此研发出针对水母的监测预警技术,尤为重要。

8月7日11时和8月9日12时,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与中国海监北海航空支队在胶州湾口附近海域,完成了两次有害水母航空遥感监测试验。技术人员在有害水母分布海域成功进行了航空高光谱遥感与海面声纳同步监测试验,取得了一批很有科研价值的现场监测资料。航空遥感、水下摄像及声纳技术等新技术的采用,尤其是多项技术同步试验的成功,对于水母空间分布(海面、水下)的监测及水母立体监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在北海监测中心承担的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典型海域有害水母监测预警技术与业务化应用示范研究”项目设计之初,技术人员就将上述新监测技术观测水母的研究开发作为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项目将重点解决水母监测技术方法、典型海域水母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等问题,为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滨海电力工业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为应对水母灾害,2010年,我国启动了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典型海域水母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业务化应用与示范研究”项目,构筑起预警、拦截、打捞3道防线。

该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崔文林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13家科研院所及监测单位协助承担。项目任务是研究利用网具采样、航空遥感、水下摄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水母定量监测技术,研究建立有害水母预警技术体系和应急处置方法,并开展示范应用,实现对海水浴场、滨海电厂水母灾害的有效监测、快速预警和应急处置,为减轻浴场水母灾害及沿海地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2013年,通过对有害水母成灾机制的深入研究,根据有害水母发生机制,项目组将水母灾害划分为原发型和外来型两种成灾类型,研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监测预警方案,进一步改进了定量监测和预警方法,并已在青岛、秦皇岛和厦门3个示范海域同时开展示范应用。此外,项目组还将加强声纳技术在有害水母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开展声纳与其他定量方法的同步观测,提高对有害水母的监控技术水平。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