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生物监测帷幕拉开 国内首个地方标准出台

   日期:2013-10-11     评论:0    
核心提示:目前国内开展的水质监测工作不能全方位反映地表水质达标程度,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就已建立起涵盖常规及生物性等多方面的水质监测网络。

目前国内开展的水质监测工作不能全方位反映地表水质达标程度,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就已建立起涵盖常规及生物性等多方面的水质监测网络。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日发布《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地方标准,自此三江源、青海湖等区域涉水工程的水生生物保护有了技术依据。

水质生物监测网络建立起来

水质生物监测是国际上通行的水质监测的必经阶段。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介绍,近代工业的发展促使化学物质的使用日益增多,进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而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如人为投毒、自然灾害引起的水质突变,尤其是石油化工原料、产成品及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对环境水体所造成的污染等。在此背景下,水质生物性的监测就开始逐渐被列入水质监测指标的重要内容。

但截至目前,我国在水质监测方面多停留在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和微生物含量等常规指标的监测上,在生物性方面的监测工作几乎处于空白。

按照去年4月环保部发布的《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在重要水体断面上增加重金属、生物毒性、挥发性有机物等自动监测项目,建立起全国地表水生物监测网络,满足重点流域、湖库水质预警监测要求。

重点流域水质生物监测有望拉开帷幕

在水质监测领域,环境保护部自2009年7月份起即开始对全国主要水系100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八项指标(水温、pH、浊度、溶解氧、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有机碳)的监测结果进行网上实时发布。

成绩虽然斐然,但我们清新的认识到但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例如我国虽然已经在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等常规环境监测领域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监测体系,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但在生态、生物、土壤、电磁波、放射性、核与辐射、环境振动、热污染、光污染等环境监测领域能力尚显不足。

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国在地表水监测工作会逐步将范围扩大至十大流域片的干流及一级支流、重点湖库和重要边境河流、湖泊。监测方式依然以手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监测项目主要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基本项目24项。

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依然将拥有十分可观的投资需求。其中我们预计随着自动检测技术和应用的逐步扩大,未来市场空间将十分喜人。

国内首个技术地方标准出台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日发布《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地方标准,自此三江源、青海湖等区域涉水工程的水生生物保护有了技术依据。据悉,该标准是国内首个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地方标准。

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王国杰介绍,该标准对青海省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目的与任务、监测对象、监测时间、监测内容和方法以及监测报告编制等都做了规定。今后在实施水利、水电等筑坝工程建设项目时,将对游性水生生物情况,区域内漂流性鱼卵的生产和生长习性、区域内水生生物产卵场等关键栖息场所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并全面评估规划实施对洄游性水生生物和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评价结论和审查意见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的重要依据。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