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 悄悄闯进我们生活

   日期:2014-02-14     评论:0    
核心提示:有人预言,未来30年将有多达70%的传统职业受到机器人的冲击;随着机器人逐步进入家庭,传统的商业模式也将面临重大挑战,并为传统制造业升级带来新的红利

有人预言,未来30年将有多达70%的传统职业受到机器人的冲击;随着机器人逐步进入家庭,传统的商业模式也将面临重大挑战,并为传统制造业升级带来新的红利

"买个机器人回家扫地擦玻璃过节去。"节日期间京城家电市场上几款能够自动打扫卫生的家用机器人正在悄然走红,由此人们看到比尔·盖茨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高科技的智能机器人终于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和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一样的家庭必备。

比尔·盖茨2007年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中说:"机器人将与30年前的个人电脑一样进入千家万户。机器人很类似30年前的个人电脑、20年前的手提电话和15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也就是说,智能机器人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能"吃"会"舔"

两节期间,本报记者在京城某大型超市里见到了这种神奇的"小家伙"。那是一款能够伏地爬行的圆形智能机器人,导购员解释道,之所以说它智能,是因为它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反应,并随之进行动作。

那是一个1米见方、四周无护栏的高台,一个圆形智能机器人就趴在高台的一个角落待命。导购人员从兜里抓出一把瓜子壳撒在高台上,然后按下机器人身上的按钮,于是机器人便在高台上自如地一边爬行一边"吃"瓜子壳。有意思的是,机器人每当爬行到高台边缘时,就能自动刹车,然后灵巧自如地转身,向另一个方向爬行。几分钟后,高台上的瓜子壳已被机器人"吃"得干干净净。

不知不觉地,高台周围已围了一圈好奇的顾客,大家都对这个看似没头没脑,行动却十分灵活的"小家伙"感兴趣,问这问那。导购员如同拉家常一般轻松地一一解答着,比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少不了接待亲朋好友,大家坐在沙发上嗑瓜子聊天,其乐融融。但客人走后,满地的瓜子壳却够主人忙活半天的。要是家里用上这么个会扫地的机器人可就方便多了,您陪客人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吃瓜子,它在脚下一刻不停地爬着"吃"瓜子壳,有多少"吃"多少。客人走了,主人就可以洗洗睡了。

记者仔细观察了一番,这款由江苏某电器公司生产的智能机器人,直径为335mm,厚度为100mm,售价1999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袖珍和智能,与传统的吸尘器相比,它不用人的推动,只要一按开关,就会自动寻找覆盖路径,可以在桌底、床底、沙发底进出自如,可以将卫生死角的垃圾也轻松刮出来。它集扫地和吸尘两种功能于一体,同时还配备了UV(紫外线)杀菌功能。在电量耗尽时,还会回到充电站自动充电,继续工作。

导购员介绍,这款机器人使用每分钟10000转高速真空涡轮,吸力超强,灰尘、纸屑、毛发、菜叶、死蟑螂、碎破璃、硬币等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都可以清洁干净。其噪音只有50分贝左右,而普通吸尘器在工作是噪音分贝可以达到150分贝以上。

更加神奇的是,由于配备了独特的LDS激光定位系统,该智能机器人能够360度扫描室内布局,实时建立并更新电子地图,对室内布局进行更精准的定位。当它进入到家居场景中时,会先以沿边模式边清扫边探测当前环境,建立整个家居环境的详细地图,智能程序则进行快速精准的逻辑思考。当它确立了全面的家居信息之后,会根据当前建立的电子地图,快速计算出最佳清洁路线,全局规划清扫。其配合独有的房门识别系统,保证其在智能划分区域的过程中,逐一高效覆盖每个房间并完成清扫。

只要设定好每天的清扫时间,它就会准时从基站里跑出来,自动按照规划的路径清扫地面。清扫过程如果出现电力不足的时候,将会自动返回基站进行充电。然后,再回到原来充电前清洁的地方,继续完成清洁任务。

另一款智能擦玻璃机器人则是真空吸附在玻璃上,靠履带爬行的同时,用底部蘸满玻璃水的"布舌头"舔玻璃,一会儿工夫就将导购员用彩笔在玻璃上的涂鸦"舔"得干干净净。

人群中有一位自称是物业公司经理的男子看后十分满意,他说,物业公司每年清洗大型写字楼的窗户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请小时工每平方米每小时的价格是 50-200元不等,楼层越高价格越高,但这还在其次,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就是安全问题,虽说小时工身上都系着安全带,但万一有个闪失,还是不堪设想。如今用上机器人,就可代替人工做这些危险工作,每台价格不过2000元,不存在安全问题,而且工作效率要比人工高得多。

未来家居的中枢神经

如此善解人意的智能机器人像家用电器一样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生活,今后还将大面积普及,这绝非天方夜谭!回想30年前,当时电子计算机还需要几个房间才能容纳,进入机房还得换拖鞋穿防尘服,拉上窗帘,打开排风扇,谁能想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把玩;20年前,像砖头一样俗称" 大哥大"的移动电话刚问世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今天的智能手机,拨打电话的功能几乎成了陪衬,不装个"微信"就彻底"out"了。何况就机器人的价格而言,2000元左右的门槛对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早已不是什么负担。

未来的家用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当"保姆",还能当"管家"。近期一条广为转发的手机微信称,机器人已经成为影星林志颖家中的"明星",让奥巴马都羡慕不已。林志颖在片场拍电影的同时就能通过给家中的机器人发布指令,从而命令家里的电饭煲煮饭、提前打开空调调好室温、打开热水器放好洗澡水。到家后,就能享受香喷喷的米饭和家庭生活的"温暖"舒适。

孩子和老人是社会的弱者,智能机器人同样能够给与照料和关怀。比如,如果您不放心小孩一个人在家里,可以让机器人寻找您的宝贝,看看宝贝在哪里、做什么,会不会遇到危险,因为机器人具备可以移动、能够视频互动的特性。而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朋友们,智能机器人还可帮助他们点歌、娱乐、做家务、保健,以及提供信息服务,成为老年朋友们的家庭帮手。

以上这一切就是未来家用机器人的应用方向--智能家居系统的"神经中枢"。而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将完全有可能成为用以控制神经中枢的法宝,前提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机器人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将其外围的智能设备关联起来,成为给他们发号施令的司令官。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表示,今天的家用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但他预言,今天看起来还显得"幼稚"的机器人,最终也将和个人电脑、手机一样,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配"家用电器",从很多方面深刻地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在未来智能化家庭当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将举足轻重。这是未来家庭走向智能化的潮流和趋势所决定的。未来的家用机器人在功能上将多样化,不仅仅会扫地擦玻璃,还会做饭、当保安……机器人技术将改变我们所知和所做的一切。从保姆到司机的很多职业都面临着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

甚至有人预言,未来30年将有多达70%的传统职业受到机器人的冲击。

市场突飞猛进

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市场无疑是必由之路,因此世界上各主要的机器人生产国家都十分重视机器人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培育。日本机器人协会预测,到2025年,全球机器人产业的"蛋糕"将达到每年500亿美元的规模,是现在市场规模的10倍。一项来自美国制造业巨头弗里多尼亚集团的题为"世界机器人在2016"的全新调研表明:服务型机器人的需求量已经超过了工业机器人。从现在起,一直到2016年,全球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增长。到2016年时,服务型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会翻上两番。

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方兴未艾。工信部日前也正式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 100以上的目标,意味着未来国内对机器人的需求将有突飞猛进的增长,也为工业机器人开启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国际机构预测,中国将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比如,巨轮股份、慈星股份等多家嗅觉灵敏的上市公司都发布了工业机器人计划;上海、江苏和重庆等多个省市也将机器人产业作为2014年的重点突破领域。工业机器人能否成为一个新的掘金产业,并为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带来新的红利,这些新的产业动向值得关注。另据报道,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德国库卡近日举行了在华制造的首台机器人下线仪式。

抢抓"机器人红利"

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将为新兴行业提供绝佳的"载体"。就像围绕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催生出手机社交、手机游戏、手机银行等一批发展速度惊人的新兴产业一样。随着未来机器人逐步进入每一个家庭,传统的商业模式或许也将面临重大的挑战。

未来当机器人成为了您的"管家"、帮您打理日常生活时,那么很自然,那些嗅觉灵敏的商家迟早会找到他们未来的"金矿"在哪里--数以万计、"潜伏"在人类身边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商业平台,"他"可以陪主人说话聊天、给主人唱歌跳舞,甚至帮助主人选购一件衬衫……那么,"他"很可能成为商家未来的"必争之地"。

陆刃波认为,我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也有着现实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速,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逐渐削减我国人口红利的背景下,机器人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创新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带来新机遇。从国际经验看,以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普及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对于我国传统制造业来讲,抢抓"机器人红利",以此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对于重塑竞争力至关重要。

据新华网近日报道,用工荒正在倒逼机器人产业化提速,在面临结构性用工荒的背景下,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对精密制造的内在要求提升,机器换人计划迎来提速机遇。从潜在需求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25%至30%的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30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及系统产值约1000亿元,带动3000亿元零部件市场。

陆刃波认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与应用机器人替代传统劳动力,从表面看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对此,不能简单解读为"机器人抢饭碗",而必须辩证地看。首先,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优势已经不再,"机器换人"将成为今后制造业创新的重要方向和大势所趋。其次,转方式、调结构本身要求人力资源开发顺应产业升级需要,而若缺少发展的眼光,一味固守过去我国劳动力人多价廉的旧思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能否抓住"机器人红利"还取决于两方面的决心和行动:一是发展必须转型升级,二是适应转型升级,顺势而为加紧开发人力资源,推动劳动者向高端转移,让中国经济在创新驱动下迈上新台阶。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