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逐渐“接地气” “船体保洁员”明年问世

   日期:2014-07-14     评论:0    
核心提示:近日,由青岛远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市首台水下观察机器人正式推向全国。虽然相对国外来说,我国水下机器人产业化起步较晚,但随着海上打捞、海洋石油工程、水产养殖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水下机器人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又一新的着力点。

随着海上打捞、海上养殖业的兴起,青岛“水下机器人”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又一新的着力点。国产“水下机器人”加快研发脚步,追赶国外品牌质量,更加接地气。如何提高效率,以及降低成本,则成为企业在市场开拓中急需突破的“困境”。

近日,由青岛远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市首台水下观察机器人正式推向全国。虽然相对国外来说,我国水下机器人产业化起步较晚,但随着海上打捞、海洋石油工程、水产养殖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水下机器人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又一新的着力点。

作为填补青岛市水下观察机器人应用空白的青岛远创来说,市场化的开端无疑给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凭借高水平、低价格的综合优势,青岛远创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初就接到了10笔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年产值将达到200—300万元,并且有望打破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不断减弱,当经济成本和安全效率被逐渐放大时,水下机器人这个新兴产品正在逐步登上市场化的“舞台”。

进口产品为国产者“添堵”

众所周知,以前国内的水下机器人大多被国外所垄断,而进口产品的价格往往要多出好几倍。“大型进口水下机器人高达几百万元,小的几十万元,与我们同一类型的水下观察机器人价格也要20~30万元。”青岛远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除了价格高昂之外,国外进口产品的后期维修也非常麻烦,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返厂修理,来回至少需要3个月。”“水下机器人的产业链很长,一些小的配套国内有厂家生产,比如水密接头、水下驱动器以及机械臂等,这些在国内都可以找到。”对于水下机器人这种高精尖的产品来说,水下的压力、潜流以及难以预计的恶劣条件对技术的要求都非常苛刻。“水下机器人的设计非常关键,如何减少阻力,让机器人在水下保持平衡这一点就非常难。”该负责人表示,“推进器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抵挡洋流的冲击,这些都是需要突破的难点,毕竟水下是一个立体空间,在特殊环境下进行作业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更何况还要随时面临国外产品的激烈竞争。”

水下机器人逐渐“接地气”

从科考船队携带水下机器人前往深海科考,到“走进”水产养殖、海洋工程等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水下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平民化”。以青岛远创开发的水下观察机器人为例,不仅技术层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下潜深度可达到100米,价格也比国外进口产品便宜近一半。

“水库大坝、水下考古等一些水下工程需要人们提前对水下环境进行勘察,尤其像海参养殖等高产值产业,养殖户需要随时掌握水下的有关情况,这时只能依靠潜水员下水观察,但潜水员在水下只能待20分钟,休息几个小时才能再下水。如此一来,不仅对潜水员造成了危险,也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水下机器人如果自带电池下水,可以连续工作3个小时,如果连着脐带缆下水则可以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与传统的潜水员勘察相比,水下机器人不仅可以缩小搜索区域,减少水下搜索或检查的时间,同时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搜索成本。”

“船体保洁员”明年问世

除了水下观察机器人之外,青岛远创计划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研发两款功能不同的水下机器人,其中一款就是船体清洁机器人。“在海上航行的时间久了,船体会附着很多藻类和贝类,新船下水只需要两个月,船体附着的藻类厚度就能达到2毫米,船体燃油将多消耗15%。”该负责人表示,“船大概每两年就要大修一次,去船坞清洁船身,那样既费时费力,也不利于平时航行。公司明年将生产新款机器人,届时可以随时清理船身,为船东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有专家表示,由于海上打捞、海洋石油工程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水下机器人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然而,虽然水下机器人的开发逐渐走上了市场化轨道,但产业毕竟处于新兴阶段,目前我国水下作业机器人形成的产品还很少,产业化才刚刚启动。因此,要想开拓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必须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推动水下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而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如何改进传统生产环节流程中效率较低的环节,以及如何在规模化生产后降低所需成本,则成为企业在市场开拓中急需突破的“困境”。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