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携手智能制造 向工业强国进军

   日期:2015-11-02     评论:0    
核心提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将采用“总部+分部+联合实验室”的组织方式,总部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负责承担创新研究院的主体和核心职能;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宁波材料所设置分部,联合院内其他优势单位以联合实验室形式参与创新研究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与辽宁省副省长刘强、沈阳市副市长杨亚洲在沈阳市签署协议,三方将共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

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将采用“总部+分部+联合实验室”的组织方式,总部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负责承担创新研究院的主体和核心职能;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宁波材料所设置分部,联合院内其他优势单位以联合实验室形式参与创新研究院。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告诉记者:“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目标,是力争成为中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抓住历史机遇,抢占技术和市场先机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报告,将先进机器人列入12项技术之中,并预测至2020年将带来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先进工业国家加紧布局,抢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而中国2013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在机器人产业方面,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达5.7万台,其中国产机器人1.6万台,市场占有率接近30%。然而,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低,仅为21套/万人,没有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机器人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基于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的重要程度和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中科院决定组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于海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介绍说,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是为中国新一代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提供源头技术的贯通式发展研究机构,将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验证、示范应用和产业推动等四个方面。

引领核心技术突破,带动行业示范应用

“新一代机器人将从现在‘智能化机器’向机器化的‘人’或超越‘人’的能力方向发展。”于海斌告诉记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天然也指出,新一代机器人将重新定义机器人与人的关系,从原来的“奴仆—主人”关系向“合作伙伴”转变。

比如,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成为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部件,实现“即连即用”。它们能更灵活地变更作业、更快地编写程序,费用也将更加便宜。

王天然还表示,当前实现人机共融仍有许多新的技术需要攻克,比如提高机器人的感知技术,进行行为和结构优化,使它们拥有像人一样的学习、感知技能。

目前,新一代机器人涉及的核心技术有:柔顺机电设计、实时认知、交互控制、人类行为的学习与理解、反应式行为产生、人机协作的任务规划、功能安全技术;智能制造系统在向基于CPS(信息与物理融合空间)的新一代平台转移。其中,向CPS成功转移的标志,将主要体现在系统体系的建立以及规模化示范应用。

“规模化的示范应用单靠一方很难实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成立后,院省市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在土地、政策、资金和有关资源条件等方面大力支持创新研究院的建设。”于海斌说。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创新研究院发展的核心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于海斌告诉记者,创新研究院依靠现有的组织架构,既提升了对创新链中上游的技术创新和对产业链后段的推广应用的支撑能力,也体现了对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的关注。

据于海斌介绍,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将在技术发展和推进上,联合中科院内优势力量,采用“总部+分部+联合实验室”的组织方式。此外,创新研究院还将与龙头企业和重点行业进行战略合作。

目前,创新研究院已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新疆特变电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于海斌表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在完成国家科研任务、解决行业重大问题的同时,将紧密结合辽宁省和沈阳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对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的需求开展研究工作,积极争取各类国家级研发、检测平台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创新研究院作为依托单位,承担了辽宁省装备智能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组建工作,并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打通单元技术、技术验证、系统研发、实现保障、产业推广等整个价值链,实现科研与产业链需求的高度吻合,补足现有创新体系在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间的创新要素缺失。

“创新研究院未来的方向是围绕下一代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与部件研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型机器人研制、面向泛在信息智能制造的系统研发和在重要行业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及示范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任务布局,打通‘技术创新、系统集成、示范应用、产业推广’创新链。”于海斌说。

智能制造渐入佳境

“中国制造2025”强调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工信部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轮胎、陶瓷等原材料行业,民爆等危险作业行业,锻造铸造等金属工业行业以及国防军工领域的推广应用;《规划》也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家庭辅助类机器人以更高的性价比解放人类双手,保守估计市场空间将超千亿元。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工业由大变强。而德国的工业发展一直是全球的重要标杆。

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于10月29日、30日两天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也是默克尔任期内第八次访华,届时她将成为在任时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访问期间,两国就此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对智能制造板块行情也将形成持续催化。

11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主题为“协同融合共赢,引领智能社会”,将围绕世界机器人研究和应用重点领域以及智能社会创新发展,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最新成果展示,届时智能制造领域或将迎来新的上涨契机。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