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正在给广东制造业来带来巨变

   日期:2015-12-21     来源:OFweek 工控网    评论:0    
核心提示:近年来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传统产业升级拉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生产1.7万台,较上年增长78%。2015年上半年共销售工业机器人11275台,同比增长76.8%,预计今年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将超过22000台,同比增长30%左右。

广州市2015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值规模预计近400亿元,力争到2020年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实现产值1300亿元,2025年突破3000亿元。这是记者从昨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经信委支持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主办的2015中国(广州)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获得的最新消息。

广州市副市长周亚伟表示,广州要打造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关键设备、技术供应和研发创新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国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紧密结合的示范引领区。

近年来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传统产业升级拉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生产1.7万台,较上年增长78%。2015年上半年共销售工业机器人11275台,同比增长76.8%,预计今年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将超过22000台,同比增长30%左右。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迈出坚实步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帛表示,主要表现在机器人高精度减速器等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自主品牌机器人推广应用难,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企业竞争力缺乏,机器人标准、检测标准等体系亟待建立健全。

蔡鹤帛说,我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度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种特点。

广州市周亚伟副市长指出,广州2015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值规模预计近400亿元,力争到2020年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实现产值1300亿元,2025年突破3000亿元,打造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关键设备、技术供应和研发创新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国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紧密结合的示范引领区。

人们都知道机器人先进,能取代人工,有力帮助生产,但机器人和人工相比,成本究竟是更便宜,还是更贵呢?

“以喷漆机器手臂来说,一个机器臂能抵4个工人,购买一台机器臂,使用两年就能抵回人工成本。”在为市内大型车企、电梯等工业企业提供机器人自动化智能技术的瑞松科技工程师赵晓璐举例说,一台喷漆机器臂裸机售价15万元,配搭周边配件后总售价一共需要30万元左右。一台喷漆机器臂能节省4名喷漆技工的人力,当前一名喷漆技工的市场劳动工资是年薪7万元左右,4名技工一年就需要28万元的人力成本。

也就是说,企业花一年的人力成本,就能换来一台机器人智能设备,一台机器人智能设备一般寿命在10万个小时,相当于10年时间,每年的维护费也只是1万元左右。这样算来,企业花一年的人力成本购置机器人,就能换来10年左右的生产力,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再加上机器人不会“喊累”、不会“休息”、不会“旷工”,生产可以三班倒,而且机器人的精度比人工更加高,技术和效果也更高,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进度和需要,按时按量做出生产。

换人压力下53岁工人学编程

在东莞中泰职业培训学校(以下简称“中泰培训”)一楼的培训室里,53岁的吴寿武戴着老花眼镜,坐在一台计算机前琢磨着编程代码。如果编程准确,他将可以通过一系列代码控制旁边的模拟自动化设备,让它根据自己的指令,完成一连串动作。

吴寿武所学的是PLC电气自动化课程,他想通过两个月的培训,从一名普通电工转型成电气工程师——通过数字编程来控制各种不同功能的机械和生产过程,即成为东莞“机器换人”热潮下的一名控制、维护机器的技术工人。

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去年8月,东莞出台《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提出2014-2016年连续三年,市政府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用于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

在这股热潮下,东莞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一线低技能高强度的岗位将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取代,而控制、维护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加。

今年7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里面明确提出“机器人应用”计划。可想而知,东莞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必将在广东其他地方重演。那么,要应对这种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高强度岗位换机器人

周强是吴寿武在中泰培训的同学。他本是一名电工,在工厂里被机器取代的压力还不是很大,但也深感提升自身技能的紧迫性。“现在到处都在机器换人,很多会编程的技术工人也有电工基础,如果我还单单只会拉电线、接电线、维修设备,也会很快被淘汰了。”

周强在一家生产重包装膜、食品包装膜等各类薄膜的包装制品企业工作。在他看来,在工厂里,最先被机器取代的,将是一些劳动强度比较大的岗位,“比如搬运薄膜,非常费力,听说老板准备引进一些机器设备来替代人工。”

东莞中泰安全生产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灵军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目前首先被机器人取代的岗位主要是一些低技能、高风险、高劳动强度的岗位。

走进东莞万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的注塑车间,南方农村报记者看到,数千平方米的车间内,100多套大型机械设备正在忙碌。这里原本需要上百人从事注塑工作,换成机器注塑后,只需原来1/3的人工调试机器。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陈成福告诉记者,注塑环节需要的工人多、危险系数高,有些工厂发生过人被烫伤、压伤的事故。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王建日前在央视《对话》栏目中也谈到这种情况。

“我们厂里有很多注塑机,以前是人工把产品放到注塑机里面,不注意的话,手很有可能被夹断,夜班时人比较疲惫,更危险。”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苗圃算过一笔账:前几年,一台机械手将近30万元,一名员工的年薪两三万,按一个机械手代替两名工人计算,要5年才回本;现在机械手价格降到13万-14万,而人工的成本已涨到六七万,同样一个机械手代替两名工人,一年左右可回本,“现在,机器换人已经到了比较合适的节点”。

东莞万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毅松的看法也类似。“一台代替单工位人工的机器,大约需要投资一个人两年的工资来购置。但每台机器的使用寿命最少5年,且其生产效率是人工的1.2倍。这样一算,5年下来,企业用工成本节约一半以上。”白毅松说。

现实的考量加上政策的东风,东莞不少企业启动机器换人,对控制、维护自动化机器的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据此前智通人才培训学院的一项调查,六成受访企业急缺技术人才。因此,近两年,自动化相关的培训课程越来越受追捧。李向阳称,今年其学院报名PLC培训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预计明年会更多,“现在大多数是个人报名,明年企业委托培训的数量会有明显增长。”

来自广西的90后游振邦去年高中毕业,到东莞一家制鞋厂当一名流水线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包装、打杂,“感觉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很辛苦,也学不到东西”。两个月前,他从工厂辞职,进入培训学院学习PLC课程,“现在都在讲机器换人,以后也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自动化人才起薪五六千

吴寿武在补考高级电工证时看到PLC培训班,便自掏5800元参加培训。早在2006年,吴寿武当时所在的工厂就已引入自动化设备。不过,那时机器换人未成潮流,吴寿武游走各建筑工地做电工,“就是拉拉电线,维护临时的用电设施,很简单”。现在,53岁的吴寿武感觉工地上的工作太累,想进工厂工作,“现在很多工厂都使用自动化设备,我想进厂就得重新学,找工作容易点”。

吴寿武也坦承,到了这个年纪再学编程有点吃力,“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只能多练习。不上课时我也会跑来练习,这边有老师辅导。”

“虽然辛苦,但是努力是值得的。”谢灵军说,由于企业非常缺乏相关技术人才,通常高薪聘用。吴寿武学的是PLC全科实操班,按照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学成后进厂,起薪是6000-8000元/月,且很快涨薪。而吴寿武在工地做电工,月收入是5000多元。智通人才培训学院院长李向阳也称,目前,PLC工程师起薪是5000-8000元/月,而一名普工的月薪一般是4000多元。

此前,东莞市瑞必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媒体晒出该公司操作机器人的技术工人工资,淡季时月薪也基本超过7000元,不少高至7900元。而智通人才部门经理贺先发称,东莞还有很多制造机器人的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月薪普遍逾万元。

机器换人不会造成失业潮

在机器换人的背景下,不少人担心,从此工人的饭碗会不会被机器抢走?在东莞市市长袁宝成看来,机器换人是解放人,而不是替代人。

据东莞经信局的数据,去年9月至今年10月,全市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678个,总投资55.39亿元,新增设备仪器22576台(套)。项目建成后,可替代用工40959人。但东莞目前总用工缺口达10万人。

东莞市经信局局长表示,上述678个项目中,只有25%的工厂通过机器换人减少了工人数量,更多的企业是让被取代的工人在工厂内部转岗消化。以劲胜精密为例,该公司建立数字化车间后,大概有60%的人需要调整岗位。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建表示,公司还是比较愿意用老员工,因为老员工对公司情况熟悉,培训成本较低,因此,公司与职校成立了培训班,内容包括智能软件、程序员、财务培训等。

正在智通人才培训学院学习PLC课程的张小更,在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工作。他告诉记者,公司在修模环节启用机械手,一个机械手可替代四五个人,但公司并没有员工因此而下岗,“本来就招不到人,现在脏活、累活没人愿意干”。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民工增长率已降到0.1%;2010年,这一数字是6%;而我国从2012年起,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现在企业机器换人,多数只是换掉一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自动化程度还不高。”李向阳认为,目前一线产业工人的就业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附加:世界工厂革基地在哭泣

东莞曾经是雄踞珠江口东岸的繁华大都市,GDP增长迅猛、制造业极其发达。一直有“世界工厂”之称。在只有25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云集着五六万家制造加工企业,曾经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得加工贸易在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从2014年开始,各种关于东莞代工企业关门的消息不断,中国代工产业正遭遇着转型的困境。

东莞几个代加工工业园区,如今工厂大门口张贴着的“厂房招租”字样的信息,随处可见。道路两旁一排排临街的店铺也有很多都拉上了卷帘门。

门槛低、没创新、没有自主研发的产品,再加上用工成本逐年提升,缺乏核心技术的代工厂渐渐失去了在市场中生存的空间。

以前一个普通工人的大概2千来块钱就可以搞定了,现在最少都要4500元。除了人工成本的上升,欧美国家经济下滑导致的订单业务量减少,国内电子产品在电商销售平台上的价格战,都是打击东莞代工产业的直接原因所在。

以一台32寸液晶电视机为例,电商的销售价格与经销商相比相差悬殊,2010年的时候大概可以卖到将近3千来块钱。到今天为止,今天你可以到淘宝、京东商城去查一下,最便宜的可能是卖到799元。

广东东莞托普莱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燕平:机器换人是他能想到替代高昂人工成本的一个方法。

陈燕平驱车来到了一家位于东莞市大朗镇的机器人制造企业。进入到机器人展厅,几台全自动的机器人手臂正在按照规定的轨道进行高效率的工作。厂家的销售人员给陈燕平解答了价格、功能、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可以测量厂房,根据实地情况量身定制机器人制造所需要的机器人。

陈燕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他的车间需要300位工人,如果采用这种机器人,车间的人数就可以降低到150人,仅一年节约资金就能达到900余万元。2016年,陈燕平计划投入1千万元以上的资金来升级厂里的生产线。不过他认为,企业要做到转型升级,光靠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是不够的,而是要有为客户进行产品设计的能力。为此,陈燕平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首先,他从最简单的电视机外形做起。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他开始做起了电视内部五金、光学元件的设计,这样一来产品的附加值一下子就提高了。眼下,以设计为主的代工制造占了整个工厂生产总量的70%。一个品牌的搭建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陈燕平自知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唯有剑走偏锋,利用自己企业小好转型的优势寻找市场缺口。

2013年年底,中国有皮革专业市场1500多家,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及中南部,尤其以江浙、广东、华北和东北最为密集。浙江海宁皮革城是我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周边地区集聚了4000多家皮革生产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皮革基地之一。

但从2013年开始,受国际经济发展缓慢,需求不振的影响,国内的皮草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状况,整个皮草行业陷入经营困局。

进入冬季,本该到了皮草热销的时节,但整个大厅从早晨8:30营业开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消费者光顾,很多店铺都无人问津。

在市场二楼的一家皮衣店,一件皮衣的价格直接标出了580元。其它几件男款皮衣也都降到了千元以下。虽然有几个消费者在询价试穿。

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伟祥:我觉得互联网的发展太快了,让我们传统企业有跟不上节奏的感觉。

面对国内电商的冲击,和国际进口原料价格的持续走低,很多像朱伟祥这样受两面夹击的企业纷纷开始转型,他深刻感受到在电商大势中,传统企业除了“触网”转型,已别无选择。12月3号,正好是海宁皮革节购物的第一天。朱伟祥就通过办公室的这块大屏幕实时监控着全国各地的销售状况。雪豹服饰也参与了线上发红包的活动。他不时地注视着大屏幕,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0家门店里一旦哪家有了成交量,都能在屏幕显示出来。

海宁皮革城的4000多户商家,有越来越多的商户像雪豹这样,进入了信息电子化时代。

服装行业同样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位于西子湖畔的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是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之一。

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服装销售转到了网上,那么四季青服装市场受到了多大的影响?又该如何去发展?

郑招珊和俞红艳母女俩,是在四季青服装市场的开店20度年的老商户,不但有两家店铺,还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拥有自己的品牌。不过,从2013年开始,四季青服装市场的客流量慢慢的开始变少了,就连以前老客户光顾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电商对她们的冲击太大了,不仅销售量下降,而且价格越来越透明,利润缩水得厉害。而今年73岁的郑招珊不禁开始怀念起昔日生意红火的景象。她说四季青服装街生意好的时候,店里每年销售额能达到一千多万。为了留住像俞红艳这样的商户们,四季青服装集团已经连续三年没有上涨商铺的租金了。

四季青服装街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就在距离四季青服装市场的10公里之外,阿里巴巴这一电商帝国,正在给这个传统的服装销售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服装市场门前冷清形成对比,四季青服装街上各个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却忙个不停。如今,快递员运送的还是市场商户的服装,只不过销售方式却发生了改变。祝浩泉:杭州四季青服装集团董事长最红火的时候,每天,除了礼拜天,人都挤不过来。我这一条街,13亿人口,平均每人有一件(衣服),来自我这里。

其实早在2001年,杭州四季青服装集团就开始了电子商务之路。2008年,他们成立四季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开拓电商业务。但是网上开店并不容易,不到两年的时间,先后投入500多万。但是整个市场里却只有30%的商户参与,2011年,这个项目彻底结束了运营。在经历过失败之后,2014年9月,四季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一款APP,为四季青的上游商户与下游的批发商户之间搭建的电商平台,实现双方的线上订单。据了解,这个APP上线刚刚一年,已经拥有“自产自销”独自品牌的商户1000多家,运营一年以来,完成交易额1亿多元。至2015年10月底,四季青服装集团通过PC端和手机移动端共实现互联。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