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决了武直十生产中材料工艺差难题

   日期:2007-04-10     来源:军事文摘    评论:0    

中国解决了武直十生产中材料工艺差难题(图)
国产引进法国技术生产的直八型直升机

  过去长年制约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一个“瓶颈”,便是材料工艺差,工程师纵有先进设计在生产时也往往无法实现,这也是国家基础工业底子薄弱所造成。为解决这一关键性难题,昌飞副总工程师李萌以27年时间主持了武直一10预研项目旋翼原理样机复合材料浆叶研究,如关键设备浆叶成型专用模压系统核心技术等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武直一10的设计综合了中外各方面的优点,采用了国外流行的武装直升机布局,实行了4叶浆单旋翼、串列式座舱,其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实行了两座舱间防弹玻璃分隔。虽然该机主要以法国的“虎”式为蓝本,却予以重新设计以适应自身需要,电子战系统也综合了国产浴火雷达、预警接收机分系统等多信息融合技术产品的特点。其上前座舱配备了引进的俄罗斯卡一50直升机的00式K一37弹射椅,低空救生能力超过了欧美同类机。武直一10虽不具备隐身的能力,但通过国产的隐形涂料仍能降低雷达和红外信号探测。

  从武直一10的性能指标看,其重量5.54吨,最大武器外挂1.5吨,旋翼直径12米,最大平飞时速超过270公里,巡航时速约230公里,最大海平面爬升率超过每秒10米,内载油航程略低于800公里。该机武器瞄准系统由613所研制的头盔瞄准具负责,短翼除可挂57、90毫米无导火箭吊仓,还可挂载机炮或130毫米半主动激光指导火箭吊仓。它的主力武器除红“红箭一8”反坦克导弹,还可挂专用重型半主动激光反坦克导弹,射程达10公里。

  武直一10不仅配备装甲,外型被弹面小,还有很多新技术为直一9所不可同日而语,在战斗力方面有质的飞跃。例如,武直一10的头盔瞄准具可将作战时必要的光学、红外线、仪表的视频和图文信息都反映到头盔前面,不必频繁盯着仪表。炮塔和光电转塔同步随动于头盔瞄准具,这使飞行员看哪里,哪里的视频图像就同步反映到头盔上,使视力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都提高上百倍。该机配有自动跟踪/照相、视频录像功能,有在复杂条件下帮助起降的无线电高度表以精确控制旋停高度。座舱中配备的两三个数字多功能显示屏,仪表大都实行“傻瓜”式和直观式,并有语音、图文的提示和告警。机舱中的两个飞行员可以用相互传递和切换语音、视频、照片,进行相互默契协调,并有数字地图和GPS/GLONESS导航。用通俗和时尚的语言讲,该机可以实现数字化操纵和作战。

  过去中国武器装备的最大弱项往往是发动机,此次武直一10采用了与法国“虎”式相同的由德法英联合研制的MTR390涡轴发动机,其国产化的涡轴一9还进行了改进。由于立足于国内解决材料和发动机,武直一10定型后可大批量生产,作为中国陆军航空兵作战的主力装备,并与武直一11形成搭配,从而改变传统只有地面交锋的陆战模式而实现立体化。

  武直一10的列装,加上同时引进俄罗斯的卡一29式等机型,陆军航空兵的地位将得到质的提升。在今后解放军的陆军行列里,武装直升机会成为作战的主角。假设在对台作战中,如有大量的直升机,便可轻易飞越只有100多公里宽的台湾海峡,以“一树之高”的特点发起攻击,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登陆作战或进行特种袭击,这对“台独势力”又将增加一份威慑力。

  回顾中国陆军航空兵建立20年的过程,再回首中国直升机研制发展50年历史,虽然历经种种曲折,最终还是走向与世界主流趋势相融合。随着中国工业基础的坚实和科技水准的快速提升,过去弱项的直升机行业也将全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