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电子仪表领先欧美

   日期:2011-08-17     评论:0    
核心提示:每当航天领域传来新的突破时,全国人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载人航天事业上。然而和载人航天一样重要的载人深潜技术却鲜少问津。宇航员的太空作业,“天宫一号”的即将发射,无一不振奋着人心,可对于载人深潜领域取得的成果您有知道多少。“蛟龙号”下潜5000米究竟对我们来说又怎样的意义呢?

  

           首先给您介绍一下“蛟龙号”下潜到5000米意味着克服了多少技术难关。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潜入水下5000米时,它承受着相当于50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就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压上5000吨的重量。5000吨有多重呢?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体重170吨,这相当于你的头上顶了30条大鲸鱼。而能够承载3个人的“蛟龙号”在空气中的重量还不到22吨。对于深潜艇的抗压和密封技术都有极大的要求。“蛟龙号”主要采用的是钛合金材料,具有弹性,能够承受高压。它在深海受到压力缩小后,回到海面又能够弹回来,同时其抗腐蚀性也很好。

  试想一下黑暗冰冷的深海里一片寂静只有一艘小小的潜艇与世隔绝............那是不行的!“蛟龙号”和母船之间通讯,能够传送彩色图片、数据和语音。语音通讯大概有二三秒延迟,基本上接近于实时。给大家介绍一下潜艇对外界的通讯方式:水声通信是一项在水下收发信息的技术。水下通信有多种方法,但是最常用的是使用水声换能器。水下通信非常困难,主要是由于通道的多径效应、时变效应、可用频宽窄、信号衰减严重,特别是在长距离传输中。水下通信相比有线通信来说速率非常低,因为水下通信采用的是声波而非无线电波。以蛟龙号使用的通讯换能器为例,要求设计一种低频、小尺寸、宽带、大功率、大深度的收发合置换能器。光看这些定语就够让人头疼了。尤其是深水的要求成了最大挑战。但现在可以说,目前咱们地球上的海洋都能应付了,而且性能比进口的强很多。

  而利用水下声呐系统,深潜器就像有了鼻子、耳朵、眼睛等“五官”,在复杂的海底环境中,可以对地形地貌进行测量。对海低的地形探测是“蛟龙号”的一项重要任务。海底有大量的稀有矿藏,最多的是锰结核、镍、铬、金、银、铜等等稀有矿藏,稀有矿藏它形成以后,在水下哪个地方有,不知道,你得需要探测。现在我们探测海底有没有石油,有没有矿藏是通过大而化之的探测,就是这个勘测船在这儿走一遍,后面带着一堆大辫子,就是线缆,通过这个线缆向海水下面的海底进行发射地震波,通过波探测到地下,接收到反射的信号,探测地形,看下面是不是有石油。所以说海底都是宝啊!问题是鲜花长在悬崖上,谁采得着是谁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采用了大量无人潜水器的技术,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水下智能机器人。“蛟龙号”装备了很多水下传感器,还有机械臂,智能技术化程度也较高。水下导航可以自动定向、定高、定深。这使潜航员的工作效率更高,更好地把精力集中于科考作业。

  航天员们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都能得到人们的鲜花与掌声,但是潜航员们却要低调得多。大部分人在幽闭的环境中都会感到压抑不安,甚至有人坐电梯都会感不舒服。要是让您在5000米以下的黑暗海水里呆一会估计都受不了,可是在3000米级海试时,潜航员最长要在水里呆9个小时左右,在海底工作5个小时。在5000米级别的试验中,这两个时间相应都要增加。潜航员要面临在长期封闭空间中对身体的考验,以及在幽闭隔绝环境中对心理的考验。并且不同的压力对人体都会造成的影响。所以这些人和航天员一样值得尊敬。

  目前人们对深海的了解比对太空的了解还少,大海似乎一向是神秘不可征服的。现代人们对石油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陆上的石油开采光了下一步就是海里的。海洋石油资源将是未来原油产量增长的重要来源,全球50%以上的油气产量和储量将来自海洋。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