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概念崛起 市场前景可期

   日期:2013-06-07     评论:0    
核心提示:10年前,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腾飞,智能建筑在全国生根发芽;10年后,智慧城市概念的崛起再一次让智能建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0年前,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腾飞,智能建筑在全国生根发芽;10年后,智慧城市概念的崛起再一次让智能建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形成了一批有带动作用的示范企业,为促进结构调整、传统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建筑规模不可能无限度增长,未来既有建筑的运维管理将成为主要市场。”6月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宜明在"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成立10周年大会"上强调,行业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重硬轻软、建管脱节”等问题亟待改善。

市场前景可期

智能建筑在我国从无到有,再到遍地开花,整整用了20年。自上世纪90年代出生,智能建筑就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7年~2001年,原建设部将智能建筑工程纳入政府主管部门职能管理并颁布了相关的标准规范,智能建筑在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开始得到初步发展。进入本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发展高峰的到来,智能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较快,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形成了一个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而建筑行业与智能化功能的广泛结合,也逐渐使智能建筑从当初的舶来概念,普及成为平凡的日常必需品。

当天发布的《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8)》指出,我国智能建筑市场每年总体规模已达4000亿元,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

“当前,我国智能建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主要产品实现了国产化,相关产业链和标准体系日趋完整,智能建筑产业和行业初具规模。”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久松认为,2020年之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高峰,其中蕴含着智能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此前,智慧城市的“火热”已经一路从去年“烧”到了今年。今年年初,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各级地方政府纷纷表现出对建设智慧城市的极大热情,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看病难等“城市病”却日益突出。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迎接创新技术、拉动新兴产业、促进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执政目标。而智慧城市将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结合,辐射建筑、通信、交通、基建、安防等众多领域,能够有效拉动上下游产业,形成巨大投资机会,因而备受地方政府青睐。

“不仅如此,智能建筑还能更有效地帮助各地完成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智能建筑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祝敬国告诉记者,智能建筑是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持,而绿色建筑是智能建筑的功能目标,“对绿色建筑来说,要想达到节能目标,需要借助各种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利用智能系统的‘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建筑功能。”

未来任重道远

然而,机遇总是和挑战相随。“目前整个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存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配套服务的缺失。”黄久松表示,目前既有智能建筑近万栋,真正实施社会化分工、将智能化运营维护服务外包的项目不足10%,后期维护管理的缺失,使得智能建筑的有效寿命大大缩短。

作为智能建筑领域最早的实践者之一,祝敬国感到近年来智能建筑的信息化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很快,而建筑设备、建筑环境相关的专业系统发展相对滞后。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在于信息应用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本身的设计没有完全融合。建筑智能化系统应从技术方案上升到工程方案,片面局限在弱电专业范围,单独探讨智能化技术不是智能建筑的出路”。

针对以上问题,报告指出,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智能建筑顶层设计,加强相关监理与检测。“当前,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差,多数单位力量薄弱,智能系统难以发挥正常作用,直接影响最终用户的业务开展,也危及智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与行业应共同探索新机制、新模式,确保建筑节能和其他增值服务落到实处。”黄久松认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建设与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正忠则对相关企业层面提出了要求:“企业应从标准、专利、品牌、技术等方面进行战略创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取得更大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