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第三方是否可入住

   日期:2013-06-20     评论:0    
核心提示:连带之前的三聚氰胺、塑化剂事件等,食品安全非法添加事件频繁发生,如何控制和减少此类状况的发生,监管模式是否需要改变,值得思考。

自“塑化剂”事件后,台湾食品安全再曝出毒淀粉,重创台湾知名小吃行业,与此同时,工业原料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的话题。

连带之前的三聚氰胺、塑化剂事件等,食品安全非法添加事件频繁发生,如何控制和减少此类状况的发生,监管模式是否需要改变,值得思考。

非法添加惹祸,传统食品遭重创

自今年3月间,台湾嘉义县在食物中发现含顺丁烯二酸的有毒淀粉后,5月中旬,随着彻查结果的曝光,又曝出毒淀粉制成的粉圆(奶茶里的珍珠)、黑轮(关东煮)、鸡排等食品流窜全台,台政府部门、国台办、各大媒体等多方持续关注了该事件。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已查获的有毒淀粉及其制品已超过200多吨。

“毒淀粉”事件曝光后,马来酸(顺丁烯二酸)也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继三聚氰胺、塑化剂之后,工业原料与食品添加剂再次扯上关系,食品安全非法添加话题再次摆放在桌面上。据台相关部门人员介绍,“毒淀粉”的产量大,可能已经流向下游的夜市、小吃摊档。暂不论毒淀粉对人体的危害,单就经济方面, “毒淀粉”事件对年产值高达1000多亿新台币的珍珠奶茶产业的影响巨大,造成的后果暂无相关部门预计。

两岸政府对毒淀粉也积极响应。据悉,台政府部门将召开记者会说明毒淀粉处理情况,或许对那些将非食用原料卖给食品制造商的化工原料商给予严厉的惩罚。此次事件还加快了“食品卫生管理法”的修订步伐,并且有媒体报道称将加重罚则、业者责任。5月29日,国台办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杨毅表示,台湾的毒淀粉尚未被发现流向大陆。

内地质检部门回应确定食品安全待商榷

“毒淀粉”事件异常热闹,内地质检部门反应平平。据新华社报道,上海质检部门表示,顺丁烯二酸作为食品添加剂并不在现有监管范围内,但目前生产监管部门已开始跟踪这方面的信息。国内其他地区对此事件是否响应的相关报道甚少,至于国内市场上流通的珍珠奶茶、关东煮、甜不辣、粉圆、板条、鸡排……等台湾经典美食是否为毒淀粉制造的不得而知。

有媒体报道称,在阿里巴巴、食品商务网上有以食品添加剂为名销售顺丁烯二酸的商铺,每公斤20元左右,也有多家企业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由此,大陆市场上也无法完全排除毒淀粉的存在。由此,我们没有看到质检部门的结果,不存在的定论下的有些早。

食品安全监管主要靠国家部门,信任缺失敲警钟

今年的大部制调整目的之一就是改变食品安全生产、流通等一些列环节上出现漏洞,“毒淀粉”事件属于明显的加工过程中出现非法添加的问题。对于非法添加,业内专家称其种类也不在少数,如苏丹红、孔雀石绿、瘦肉精等大众熟知的非法添加物质,此次事件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相似度极高,添加物都是工业原料、非法添加、且不属于食品添加剂检测范围,执法部门也只在抽检过程中偶然的发现,或者像此次因检举才得以曝光,又或者造成了严重后果之后才有针对性的开展全面检查。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公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必需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进而对监管部门的工作动向也给以关注。但近期发生的几起检测定论反复的事件,公众对官方检测机构的信任度降低,反而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定论深信不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任出现了问题。

不能说业内有没有上述现象,但无可否认,官方质检部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我们也要承认,官方质检部门的监督监管固然重要,但总避免不了出现漏洞,在中国的检测市场,第三方的力量在逐渐的增强,从个人送检的案例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就能看出,公众对第三方的检测信任度也呈上升趋势。如果实现以国家质检为主,第三方检测机构配合发挥检测和监督作用,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状况是不是能有所改善?

作为普通老百姓,关心的是市场上流通的食品是否安全;作为监管机构,关心的是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杜绝食品安全事件。中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蓬勃发展兴许能助力食品安全的监管,未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会不会改变,我们将拭目以待!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