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今首飞 为中国进入世界工业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日期:2017-05-05     评论:0    
核心提示:今天(5月5日)下午,国产大飞机C919即将首飞,它是我国首架自主研发设计的大飞机。在“自主研发设计”背后的那些血与泪的记忆,铺就了现今C919的“大飞机之路”。

今天(5月5日)下午,国产大飞机C919即将首飞,它是我国首架自主研发设计的大飞机。在“自主研发设计”背后的那些血与泪的记忆,铺就了现今C919的“大飞机之路”。

5月4日,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蔡俊表示,飞机能不能飞,试飞员心里很有数,害怕倒是没有过,心里想的更多的,其实就是,这个飞机现在状态怎么样,它适不适合首飞,“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作为C919首飞机组机长的蔡俊,今年“五一”节期间,一直驻守在浦东张江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内,和C919首飞机组一起,在C919工程模拟机上展开新一轮的特情培训。

即使中国商飞公司的许多试飞员过去都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并曾担任知名航空公司的机长、教员等职务,但当他们从航空公司离开来到中国商飞试飞中心时,对民用飞机的取证理论和技术了解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所以试飞员队伍的培训必不可少。据《大飞机报》报道,中国商飞公司秉承着“自主设计、国际合作、国际接轨”的理念,将包括蔡俊在内的一批试飞员和试飞工程师送往美国试飞员学院(NTPS)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的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919国产大飞机机头生产线,实地探访C919国产大飞机机头生产过程。据悉,C919机头长约6.66米、宽3.96米,高4.13米,是C919的关键部位。

 

blob.png

中国商飞公司5月3日发布消息称,综合各方面因素,国产大型客机C919将于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如天气条件不具备,则顺延。

C919国产化率50%以上

昨日,C919型号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周贵荣在商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C919型号飞机整体国产化率可以达到50%以上,其中包括国内企业和国内外合资企业在国内的本土化生产。

周贵荣介绍说,航空产品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整个国产化的研制,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按照同一套国际标准和方法要求,试航也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来要求的。

 

blob.png

周贵荣还表示,对于供应商选择方面,商飞对于每家供应商研发的过程,以及每个实验的验证环节,都是严格进行考核。不管国内供应商还是国内外合资供应商,都是成熟一家,引进一家。如果技术上没有达到要求,不会取证和引进。商飞不会把不成熟的产品用在飞机上,C919飞机在安全上面是有保证的。

C919首飞有什么看点

据报道,5日参加首次试飞的C919内部布置与普通客机大不一样,机内没有成排的座椅,而是加装了大量专用的仪器设备。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该机需要测试的参数超过4.4万个,其中数千个参数会在试飞时回传到地面,在指挥大厅就能监控飞机试飞时的完整状态。

商飞公司试飞工程部部长由立岩告诉记者,担任这架C919客机首飞任务的机组成员由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5人小组构成,其中包括两名飞行员、一名观察员和两名试飞工程师。其中观察员负责在机舱内观察飞行员驾驶时的动作是否符合试飞要求,试飞工程师则在客舱内随时记录和判读机载测试系统的参数,判断每个试飞动作是否合格有效。

 

blob.png

由立岩透露,第一次飞行时间将耗时90-120分钟。与一般人想象“试飞只是简单地升空后再降落”那样的“样子工程”不同,C919的第一次飞行就将完成多项首飞任务。从它起飞之前到落地之后,共15个试验点,分为多个阶段,分别是地面检查阶段,爬升阶段,平飞阶段,模拟进近,着陆和复飞阶段,着陆阶段。在首飞过程中,C919的最大高度为1万英尺,最大速度170节。

看似简单的试飞,其实整个流程非常严谨。据介绍,在C919的飞行过程中,机组成员还将通过手持GPS数据,对比C919飞机自身、地面遥测等途径获取的数据,分析判断飞机空速系统是否正常。要知道多渠道获得空速数据,对首飞飞机而言十分重要,如果仅使用飞机自身空速系统,而该系统发生异常导致错误,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待数据检查无误之后,C919也不会立即降落,而是将以8500英尺高度为虚拟跑道进行着陆并复飞。待全过程无误之后,才会真正降落。按照惯例,为确保安全,首飞时C919全程不收起落架,并保持襟翼放下。

据报道,这次C919首飞时,还将有另一架飞机进行伴飞,这在中国民机试飞中尚属首次。据介绍,伴飞飞机将提前进入首飞空域,了解附近的风、温度、云况等气象实际情况,排除存在影响飞行的危险天气。它还可以对C919飞机外观,如舵面、起落架、是否漏油等情况进行观察,为C919飞机提供高度/速度参考。如果条件允许情况下,由伴飞飞机上人员对C919飞机进行外部摄影摄像,保留首飞影像资料。

首飞对环境有啥要求?

首飞一般选择一个好天气,能见度不低于5-7km,没有低云和侧风。首飞飞机的飞行重量应尽量减轻,以最大限度减小起飞离地速度、缩短起飞滑跑距离,从而改善驾驶条件。

首飞空域要选择,通常是空中交通不拥挤,地面人烟稀少,空地通信无障碍,地面和空中电磁环境干净,离试飞场地跑道不远的空域进行;如有必要,要考虑备降机场。

首飞时飞得越高越好?

首飞试飞高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飞机性能较差,一旦情况紧急返回场地费时;太低,一旦有问题,故障辨识和处理来不及。尤其是发动机故障,需要无动力进场着陆时,必须有一定的高度余量来调整飞机下滑航线。

一般对高机动飞机而言,首飞高度应在场高3~5km之间为宜。对于新发动机首飞,特别是单发飞机,试飞高度选择更应该宁高勿低。除了起飞和进场着陆之外,尽可能不在低高度执行试飞科目。

首飞着陆速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度偏大,着陆点适中,以便于特殊情况下的复飞处理,也有利于侧风条件下的安全着陆。

首飞时为啥不收起落架?

在首飞时,不收起落架是正常的,因为首飞更突出的是仪式感,并不需要体现性能,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飞机能安全起降。

新机首飞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所以,像首飞这样短时间的飞行流程,起落架不收是没问题的。另外,不收起落架还能防止出现收了放不下的情况,另外还可以测试起落架放下构型时的飞行性能。

但也有例外,比如,空客最近两款新机型A350XWB和A320neo的首飞,起落架在飞行过程中均完成了收放测试。

C919的未来如何?

在完成首飞后,C919的研制工作将开始进入新的阶段。据介绍,C919未来将一共建造6架试飞机,分别承担不同的测试任务以加快研制进度。但在C919副总设计师傅国华看来,C919首飞只是“在万里长征中又向前迈了一步”,试飞之后,C919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进入局方适航审定试飞阶段,验证飞机性能获得适航证,最终进入市场运营。多名航空业内人士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无论是空客、波音等航空巨头,还是日本三菱公司这样的民航新丁,在研制全新客机时都曾遭遇到各种挫折,可以预见的是,C919研制过程中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波折,但对此社会各界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

 

blob.png

傅国华承认,目前C919主要针对的国际市场已经被波音737和空客A320占据,面对波音、空客的强大挑战,C919最大的优势是后发优势。毕竟这些对手的原始设计都是几十年前的设计了,尽管两大航空巨头都推出相应的新款型号客机,但受制于早先一些不合理的原始设计,有些特性很难改变。例如航空公司普遍反映波音737的座位过于狭窄,这是由它的机身宽度决定的。C919总结了这些不足,通过加大机身客舱宽度,让旅客有了更好的乘坐体验。

据报道,目前C919已经获得全球570架订单,其中还包括美国通用电气租赁、德国普仁航空、泰国都市航空等国际客户。但在正式交付之前,C919还需要解决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证问题。不过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C919目前正在接受中国民航局的适航审定,同时将作为中欧双边适航谈判的一部分。美国彭博社称,中国计划年内与美国和欧盟达成新适航协议。

大飞机带动“中国制造”转型

上百万个精细零部件,几乎覆盖所有工业门类的高端制造——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无疑将带动中国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段迈进。

从上游看,大型客机的研制能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可拉动众多高技术产业发展,技术扩散率高达60%。其产业的技术升级必然要求包括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热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多基础学科的大幅度进步。从下游看,大型民用飞机的商业运营,对民航运输、航空维修、航空金融、旅游、物流等产业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大型飞机技术的突破,不仅会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在国内不断拓展产业链并引入适航认证,将倒逼我国工业标准的升级,从而带动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有专家表示,进入2l世纪,唯有像大飞机这样的高端大型装备制造业取得突破,才能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强国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作出贡献。

中国制造仍在爬坡过坎

需要承认,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自给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瓶颈。据统计,我国95%的高档数控系统、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集成电路芯片进口远超石油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能关注到这一点,说明民众对于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对于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已有很深入的了解。

不过,就我国现阶段情况而言,盲目追求国产化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一方面,随着制造业全球化步伐加快,创新和制造模式正逐步改变,企业正通过网络将创新链、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强调百分百的国产化不符合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我国创新能力较弱,投入力度还不够大,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和机制尚未形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适度引进吸收再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技术水平的最佳选择。

而且,更不能就此否定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突飞猛进,占全球比重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一。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装备、北斗卫星导航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很多技术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blob.png

所幸国家早就认识到制造业“卡脖子”问题。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作为重要目标。从目前情况看,建议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强政策间统筹协调。高端装备关键基础领域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大多在“市场失灵”范畴,难度大、资金需求高、周期长,单靠企业很难完成,需集中资源形成合力。

二是要打通下游应用通道。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是无法获得下游企业订单,无法获得产品运行数据。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上下游企业对接合作,并及时调整《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享受税收优惠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清单》

三是要继续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高端制造业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对于创新人才,除优厚待遇外,更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通过法律保障其创新成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高端装备,国之重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须下决心攻克短板,为进入世界工业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