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迈向科技大国的新起点

   日期:2003-12-22     来源:中国测控网    

  2003年中国的科技成就

  2003年,对中国科技领域来说,是经历挑战,充满激情的一年,有着很多值得谈论和回忆的事情。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千年的飞天梦想。2003年10月 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且成功返回,终于使得我们千年梦圆。中华民族为之振奋!世界为之喝彩!


  作为2003年中国科技界最大的亮点——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让整个中华民族、让所有中国人体验到了科技成就带来的喜悦和自豪。2003年,中国科技向世界展示的,是向科技大国迈进的实力和信心!

  记者现场: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DVD光盘,但这张光盘里收录的是杨利伟在21小时太空飞行时,从300多公里外的太空用DV机拍摄的画面,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空间,来拍摄和欣赏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这些就是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画面,蓝色的星球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家园,深邃的太空,有无穷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中国科学史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王渝生:“人类生活和科技活动的空间有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太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们中国人以后进行宇宙的探索,就不是立足于地面,而是可以在空间里面去探索太空,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新阶段,它是(衡量)我们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的一个标准。”

  现在从事IT工作的北京女孩俞玮,从小就是一名天文爱好者。1990年,18岁的俞纬设计的草履虫生成实验项目从全国7000多个太空搭载实验项目中脱颖而出,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选中,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进行了太空实验。

  俞玮:“当时去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参观的时候,给我的那种震撼是特别强的,最遗憾的一点,就是不是在自己的国家的航天飞机上被发射的。当时去的时候,还完全不知道中国的航天飞机什么时候才会有,更不要想说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机什么时候才会发射成功。可是真的是只有十年的时间,多不可思议啊,就是十年,一转眼的时间,我们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真的是太伟大了。”

  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载人航天工程,不仅涉及天文学、地球科学、新材料、生物、计算机等众多高新科技领域,而且它的高风险性对技术标准和配套能力也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神舟五号飞船共有13万个元器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带来的可能就是机毁人亡的悲剧。今年二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和八月份巴西卫星发射场发生的爆炸事件,可以说让国际航天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中国则在一年内连续两次发射神舟号飞船,并且成功实现载人飞行,在一个月时间里连续四次发射卫星,显示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整体实力,也重新鼓舞了全人类继续探索太空的信心。

  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副司长廖小罕:“载人航天科技也是非常高精尖的、高端的科技,它实际上是在整个产业链的非常前端的。它将会拉动我们一系列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包括材料、信息,甚至能源,这个意义的话可能在未来若干年内逐渐会显现出来。”

  实际上,现在有很多高新航天科技已经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镍镉充电电池,就是以前航天飞机上使用的电池。我们在超市里见到的太空蔬菜和明年春节即将上市的太空花卉,就是神舟三号和四号飞船搭载的植物种子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还有卫星通讯、全球定位和气象预报等多项技术,实际上也都是由空间技术转化来的。

  如果说载人航天飞行,开始了中国对无限宇宙探索的话,那么,我国参与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绘制完成,则启动了我们对构成生命的最小元素的解读。在2003年,从宇宙到基因,从尖端科学到基础研究,中国科技以更大的跨度和出色的成果,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喝彩。

  2003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并承担10%的测序任务,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上升到现在的10%,中国基因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3年,中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治疗癌症的基因药物,为全世界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2003年,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完成非典疫苗的临床前研究,为全世界抗击非典找到了最有力的武器。

  2003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并承担其中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领导工作,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领衔国际重大科技协作计划。

  2003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高达每秒4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深腾6800,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信息技术前沿占有了一席之地。

  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科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强。

  科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老百姓对科技的重新认识和渴望

  在2003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同样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突如其来的SARS是一场灾难,中国首当其冲。“依靠科学,战胜非典”成为了当时最有力的口号。当时人们最简单、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希望科技能帮助人类找到一种药物或疫苗,让SARS远离自己的生活。

  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一无所知的SARS,很多人开始认识到:科技与生命的距离原来是如此之近。

  记者现场:病毒是人类最古老的敌人,而每一次重大危机的出现,也常常会成为人类进步的契机。非典的出现,像是给科技注射了一剂强心剂,也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非典疫情爆发后,我国紧急投入了1.2个亿的科研经费,集合了全国所有的科研力量,24小时内组建了非典科技攻关小组。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确定了95个科技攻关项目,这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4月13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宣布破解“非典”元凶冠状病毒;36小时后,我国宣布绘制完成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图;4月19 日,我国研制成功非典检测试剂盒。中国在非典科技攻关上不断取得突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发明也不断出现。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5月份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北京90%的居民认为国家对防治非典的科技攻关给予了足够的重视,79.4的公众认为科学家表现出了很强的研究能力。

  记得在全国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在致信祝贺2003年中国科技周开幕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非典的发生,既是一场灾难,也是对我们民族的一次考验和锻炼。一个伟大和智慧的民族,从灾难中一定会掌握比平时多得多的科学。的确,一场非典,让我们掌握了很多的科学知识,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科学。

  中国科学史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王渝生:“2003年,非典和神五这两个事件,在我们的全社会引起了广大的老百姓对科技的一种关注、热情、激情,这是过去前所未有的。只有老百姓关注科技、知道科技对他们的生命健康有切身的关系,同时也知道科技对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对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有很大的好处,那么科技就能够深入人心,有了全社会关注科技的这样一个基础,我们的科技创新就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在今年,国务院启动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为未来15到20年中国科技发展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实施公众参与机制,老百姓可以通过登陆科技部专门为此开通的网站,或者以写信、打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国家的科技发展献计献策。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办公室战略组副组长廖小罕:“这一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本届政府第一个制定的规划,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未来规划的话,切实要在很大范围内要寻求共识。”

  2003年,中国科技应该说经受了考验,赢得了荣誉。

  以载人航天为代表,中国的高新科技水平整体提升,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智慧,中国人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又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等一大批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让科技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与老百姓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放眼未来,国家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从总理到普通百姓,从科学家到社会各界,在共同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献计献策。

  全民支持、全民参与,2003年将成为中国向世界科技大国迈进的新起点!


 
  
  
  
  
 
更多>同类企业资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企业资讯
可能喜欢